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聚焦特色 坚持专业

——吴文化博物馆讲好吴地文化故事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1-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 爽    

  2020年正式开馆运行的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宝带桥畔。作为一座以“高水平,有特色,打造区域文化综合体”为目标的中小型博物馆,开馆近三年来,吴文化博物馆一直致力于通过高水平的展览、教育以及创新性实践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站在新的起点,吴文化博物馆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聚焦特色,坚持专业,讲好吴地文化故事。

  用展览讲好吴地故事

  吴县自秦朝设县,1995年撤县建市、2000年撤市建区。如何将这段历史进行展示、传播,在新时代更好传承江南文脉,既是时代使命,也是机遇和挑战。展览的语言,是讲好故事的关键。

  吴文化博物馆馆藏相对丰富,馆藏文物主要承自“吴县文管会”的收藏,包括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范围内许多重要考古发现中的精品,时间横跨旧石器至明清、近代,文物类型丰富多样,是讲述吴地文化最好的材料,也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吴文化博物馆的建成,为展示吴地文化、江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和平台。

  基本陈列因其展出的稳定性成为博物馆展示的起点。从某种程度而言,吴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博物馆展览,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展览提供了新的参考和范式。它不但从叙事逻辑上采用“时间+类别”的复式链路,更以深入的学术研究为支撑,用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展陈设计实现了新的可能。这个展览荣获了2020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同时在观众层面也收获了极高的肯定。

  在规划吴文化博物馆展览时,我们便很明确地构建了“吴地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亚欧文明”这样的展览体系。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既有自我关照,也有他者视角,如此方能展现特色。两年多来,吴文化博物馆坚持这样的展览体系,推出“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以及讲述吴地非遗的“匠艺”系列展等直述江南主题的特展,也推出“三国志”文化展、“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壁画”等聚焦地域文明的特展,推出“文明的样子——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等国际展览。20个高质量展览,从学术研究的精华,到馆际交流、国际交流的成果,从运用数字化的创新展示,到青年艺术家的共创呈现,其中多个展览进入全国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排行榜,这对中小型博物馆而言是不易的。未来如何优化结构,守正创新,激发新的动能,是需要吴文化博物馆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用品牌开展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学校。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中小型博物馆的优势与局限,吴文化博物馆坚持用品牌思维规划、组织教育活动。

  所谓品牌思维,是一种兼具系统化、差异化和价值化的思维方式,格外注重品质和形象的建立,以期形成在博物馆教育层面上的高辨识度,形成博物馆与观众的深度互动和粘性。通过有效规划、量化目标和明确过程节点以及合理评估,吴文化博物馆构建了针对全年龄段观众的教育体系。学术讲座、读书沙龙、博物馆课程、博物馆之夜、市民考古、研学、影像等教育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流程。以2022年9月闭幕的“文明的样子——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为例,博物馆除了从教育角度对展陈进行特别设计外,在不到3个月的展期内共组织了包括学术讲座、读书沙龙、连麦直播、戏剧工作坊等在内的54场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从不同角度寻找勾勒出自己心目中“文明的样子”

  高频率、高质量、有特色,是教育活动的品牌形象。以读书沙龙为例,吴文化博物馆创新将博物馆展览与阅读联结起来,在每个重要的特展展期内,围绕展览主题从小切口切入,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和作家,尤其是青年学者来到博物馆,在每周五的晚上与观众分享观点,讨论读书。同时,吴文化博物馆与本地诚品、钟书阁、慢书房等多家书店和出版社联动,共同宣传、邀请嘉宾并开展精品书展。截至目前,博物馆共策划组织了9个系列39场沙龙活动,现场超1200名观众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超180万人次。这个活动不仅获得了苏州市阅读节优秀活动奖,更于12月进入2022年度全国社教案例百强。

  在服务好各年龄段观众的同时,吴文化博物馆也通过长期观众调查完善观众画像:参观博物馆的观众中女性占比接近60%,70%的观众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观众年龄更集中于25—45周岁。针对这部分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女性居多的观众群体,博物馆更加精准地策划特色教育活动,如演绎和传习,在教育活动中植入更加灵活丰富的形式,更符合这一群体的接受偏好。

  用数字激活博物馆新动能

  唯有持续激发活力,敢于突破创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

  数字化展览、数字化办公系统等相关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改变了博物馆服务观众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场景关联起来。

  自建馆以来,吴文化博物馆便高度重视在各项工作中应用数字技术提高效率,提升效能。从行政办公到馆藏管理,从展览展示到教育传播,数字化激发出新的可能。吴文化博物馆在2021年9月推出“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便是以数字资源和文物、实物模型、互动装置、图文等各类内容相结合,展示江南文脉传承。展览主要聚焦吴县范围内的古村、古镇和古民居,以建筑和人居空间为切入点,剖析典型的江南民居,呈现最江南的生活样态。这个展览用数字化方法将大体量的不可移动文物移至博物馆进行展示,突破了传统展览的局限性,以生动的叙事、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恰到好处的互动手段,服务观众和研究者,让更多人了解江南。展览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叙事方式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参考,亦获得观众以及不同学科学者的高度关注。

  吴文化博物馆还借助数字技术和相关平台,在开馆之初即建立了藏品数据库,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采集,强化馆藏研究,提高管理效率,丰富观众服务。2022年,吴文化博物馆开发“吴地国宝再想象”“又见江南”和“吴地非遗”系列数字藏品,将馆藏重点文物、精美的非遗作品等以数字化形态进行传播。打造线上文创平台,开展知识分享,聚合产业资源,建设产业友好型博物馆。同时开展数字孪生相关实践,探索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如何用更小的成本、更少的人力,解决博物馆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等。

  (作者单位: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事业发展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