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评价工作,多次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以实际能力衡量人才,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相继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大力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明确了人才评价改革的价值导向。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系统衔接,构建使命导向人才评价体系。不同类型的机构、单位在功能定位上存在差异,其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人才评价体系的设计应与所在组织的使命、目标及发展要求深度契合。高等教育应秉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所在。人才评价工作应当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核心展开。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要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突出作为。此外,教师评价标准还应涵盖社会服务和教育贡献方面的内容,诸如学生道德品行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以及教学成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科研院所应坚持“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科研院所的使命不仅在于推动科学前沿探索,更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其人才评价必须充分体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评价标准应重点关注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原创性以及学术贡献,及其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能否将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传授给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以此激励他们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产业攻关联合体应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目标。产业攻关联合体的核心使命在于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并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产业领域的人才评价应聚焦于技术创新的实际应用和市场效益,同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评价标准需要考量人才是否在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有所建树,及其在技术团队建设、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表现,以此保障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人才梯队的完善。
科学分类,健全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人才评价应基于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其成长规律与使命定位,确保精准性和公正性。区分职责,公正衡量贡献。在同一组织内部,根据人才的岗位职责和职业发展阶段细化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以高校教师群体为例,对于教学为主的教师,评价应侧重教学质量和学生反馈;对于科研为主的教师,则要重点考察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论文质量和成果转化率;对于承担双重职能的教师,则应平衡其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贡献,确保公平考量。灵活权重,打破路径依赖。要克服对传统量化指标的路径依赖,依据岗位职责、职业发展阶段、学术领域的不同,灵活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与权重。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而言,创新能力和学术质量应占更大权重;而应用研究型人才的评价,则应重点关注成果转化与产业贡献。对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科技管理人才,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率则应成为评价的核心。多元参与,重视市场反馈。破除单一行政评价模式,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包括专家评价、同行评审、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独立评价以及市场评价等在内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模式,形成立体化、多角度的评价体系,确保不同领域人才得到精准评估。发挥市场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通过市场反馈量化人才的实际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贡献。
动态调整,建立周期性人才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周期性人才评价机制,对于优化人才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要遵循人才发展的全周期规律,依据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对评价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对人才的精准评估和有效激励。合理优化人才评审周期。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人才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岗而异,设立科学的评审周期。对于基础研究人才,尤其是从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卡脖子”问题的研究人员,评审周期宜适当延长,应注重长期战略成果而非短期产出。对于应用型人才如技术开发人员,评审周期应依项目进展合理设置,以阶段性成果评估技术创新应用效果和产业贡献,保障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设置动态职业周期评价。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动态设置人才评价标准,考虑人才在不同职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能力、贡献和需求变化。在职业生涯的成长期,评价应更多关注人才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潜力;在发展期,评价应注重工作绩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以及对组织和产业的实际贡献;进入成熟期的资深人才,评价需更关注其持续创新能力、对组织战略的贡献以及人才传承表现,保障经验有效传承,助力组织长远发展。建立友好的评价生态环境。营造友好评价生态环境,关键在于评价过程要确保公平竞争,保证人才表现精准反映其实际能力与贡献,坚决杜绝偏向特定职位、学历、资历等不合理评价倾向的出现。同时建立人才成长支持体系,通过职业培训、技术资源支持、成长规划等手段,激励人才在公平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避免不合理干预或压制创新。
数字集成,推进数字化人才评估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评估已成为提升人才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建立统一的人才数据平台和智能化评估模型,可以为人才的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方位追踪人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统一的人才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对人才的全方位追踪和动态评估,从而更全面、精准地评估人才的真实价值。此外,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评价平台,能够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共享。通过将高等教育、科研院所、产业等不同领域的人才数据集成于同一个平台,可以帮助各组织和政府部门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形成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人才档案系统,便于决策者快速、准确地掌握人才的最新状况。智能化评估人才。推进开发智能化人才评估模型,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数据,自动识别人才的成长轨迹、绩效表现和潜在优势,并根据这些数据动态生成评估标准。如针对科研人员,可以识别其论文质量、项目创新性等关键指标,从而进行精准评价。同时,模型应具备动态更新能力,能够随着数据的更新和科研技术的变化,动态优化评价标准和预测精度,确保评估体系始终反映最新的环境变化和人才需求。个性化支持人才。智能化评估模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个性化反馈机制,帮助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精准支持。基于人才的具体背景、岗位职责和职业阶段,智能化评估模型能够生成个性化的评价报告,全面分析人才的当前表现,并结合数据挖掘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建议,给予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人才优化职业路径。□
(作者系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创新生态研究院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