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厚植文化力量 赋能城市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30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李秋峰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作为江南文化名城,无锡以孕育千年文明的吴文化为底色,以铸就百年繁华的工商基因为引擎,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走出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特色路径。迈上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的支点作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多作贡献。

铸文化凝聚力,高扬城市精神品格。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打响“理响无锡”理论工作品牌,传承“实业报国”“四千四万”等精神财富,从中汲取思想伟力、激励实干奋斗。面向改革新任务,我们将着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无锡现代化建设聚共识、增信心。思想铸魂强认同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市委季度研讨交流等机制,依托梁溪大讲堂、“思想云”等载体,分层分类抓实学习宣传,把忠诚之志转化为奋进之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好用好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基地,以理论话语提炼好无锡实践。厚植信仰聚合力深挖“四史”中的无锡元素,用好全市133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推动各级红色阵地联建联育,打造一批体验线路,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生活。涵养市民家国情怀,建好无锡城建博物馆等城市精神展示空间,让精神“加油站”触手可及。成风化人塑新貌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擦亮“做文明有礼无锡人”公民道德建设品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文化力量提振精神风貌。将精神文明创建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巩固全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拓展文明实践“四季礼赞”模式,让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相互赋能,以惠民之举彰显幸福底色。

优文化服务力,点亮城市美好生活。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因素。无锡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钟书房、小剧场星罗棋布,“太湖”文化品牌愈发闪亮,文化原创能力不断攀升,电影《封神第一部》、电视剧《人世间》、舞剧《10909》等斩获全国大奖。面对群众新期待,我们将不断扩大优质文化服务和供给,让市民在文化的滋养中感受城市精彩。以精品文艺激励精神力量改进文艺创作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提升工程,建立文学作品向剧本转化、网络文艺精品创作等机制,以文艺精品启迪心灵。深耕影视创作生产,实施“青年剧作计划”,做强“无锡出品、无锡拍制、无锡首映”链条,擦亮数字影视高地“金招牌”。以直达触角助力文化惠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办好太湖文化艺术季、“太湖之秋”艺术共享月、星期广播音乐会等品牌活动,让锡城百姓乐享全球文化盛宴。拓展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途径,推广“文化管家”模式,全域构建“一刻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加强文化产品数字化传播,打造“无锡文化智慧大脑”,建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专业中心,让文化服务“云端”可享。以人文标识焕新城市封面”。推动文化全方位赋能城市更新,建好无锡美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交响音乐厅等文化新地标,提档升级县区级文化设施,打造串珠成链的城市人文会客厅。以特色符号塑造城市形象,把吴地风貌、江南风韵、运河风情等元素融入城市设计,用樱花、“锡马”等元素构建鲜明的城市标识系统。

展文化传承力,涵养城市文化气质。历史文化是城市独特的记忆、流淌的血脉。无锡精心守护传承江南文脉,讲好“吴文化发源地”“百年工商名城”故事,以江南文脉论坛展现“最江南”风致,文化自信自强更加彰显。面对文化新使命,我们将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弘扬并举,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呵护肌理传承历史记忆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出台《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推进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遗民俗等的系统性保护,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家底”,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深入实施无锡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建好鸿山、阖闾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梅里商周遗址保护利用,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发展历程。赓续文脉彰显江南风韵深入研究阐释吴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长江文化,编纂《无锡史》《无锡运河丛书》,精心编修《无锡典籍》和音乐、绘画“大系”。推进“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彰显泰伯庙会“世界非遗”的民俗性、含“青”量、国际范,推动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传统非遗创意转化。雕琢文脉传承的有形载体,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塑造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展示窗口。深挖底蕴打造特色IP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两山一湾”等项目,支持江阴做强“徐霞客”IP、宜兴做强“东坡文化”“千年陶都”IP,打造世界级文旅产品。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极,构建“微短剧+文旅”“游戏+文旅”等新场景,壮大“跟着微短剧游无锡”品牌,以“Citywalk+”等创意方式“打开”工业遗迹、风貌街区、时尚园区。

聚文化驱动力,助力城市向新生长。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引领,也离不开产业支撑。无锡坚持以文兴业、以文化经,形成影视传媒、动漫游戏、高端文化装备制造等8大优势领域,聚集4万多家文化市场主体,202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锡企首次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名单。面对发展新趋势,我们将聚焦“产业提升、传播聚能、文化出圈”,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样本。培文化产业之基构筑竞争新优势聚焦“建圈强链”,发挥好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同粤港澳、京津冀等地的招商合作,加速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以惠山“映月里”、腾讯音乐MUSICQ等重大项目为牵引,深耕网络视听、数字娱乐、智能终端等优势赛道,深化江南文脉“数智百景图”场景招商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与文化场景融合创新,以数字“入表”助推数字资产转化。扬文化出海之帆远播城市新形象。持续办好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全面提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开辟文化出口新方向,推动锡产网游、网文、网剧扬帆出海。支持文化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巩固凤凰画材越南基地等海外“桥头堡”,全力抢占新兴市场。创新实施城市文化品牌营销,打响“爱乐之城”城市品牌,以民乐、交响乐、锡剧等助力对外文化交流,多声部讲好无锡故事。促产城人文共荣点燃发展新引擎以文化深度赋能“产城人”融合,聚焦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找准年轻人的“圈粉”点,建好喜莱坞、无锡国际会展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明珠广场等“潮”文化中心,推出沉浸式、体验式的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时尚化、年轻态的文化产品,让年轻人奔赴而来,让城市绽放会心一笑的精彩。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