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17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 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又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大实践要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进阶 

  中国共产党从开始领导新中国建设,就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奋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擘画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论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其中关于协调发展,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强调要通过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五大目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统摄起来。 

  2022年,党的二十大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系统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一步阐述什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其中第十部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其总体定位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系列论述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与理论创新,也表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曾振聋发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得以开创、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尤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种全面性,按照“五位一体”分工,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要求。西方资本主义催生早期现代化,因其相对于中世纪专制制度所具有的进步性,驱动工业革命及物质财富积累;又因其剥削本性和资本至上,导致现代化困境、信仰缺失及无度蔓延的物质主义。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得自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探索、中国共产党100余年的持续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在宏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繁盛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新中国的深刻改造,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这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与实践根基。 

  新时代新征程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未来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奋斗目标,无论是近期的具体目标还是远期的宏观愿景,都包含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取向。从物质层面的“硬实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等,到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均诠释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蓝图。 

  蓝图实现的要领,在于要进一步把握好精神文明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更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落脚到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