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报人,对于“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体味不深。但若要谈及地方文学的固守,那定然与副刊密不可分,诸如泰州的“坡子街”、如皋的“水绘园”。从这个意义上讲,副刊守的不仅是读者的青睐,更在于地方文学的薪火相承,在于烟火气的诗意栖居。
“水绘园”究竟何时在《如皋日报》发轫,我不得而知,也没去刻意追问。但可以笃定,它是如皋文学的一面旗帜,更诠释着这片清嘉之地的文化张力。十年之前,作为羁旅之客,我有幸上刊《梦里飞花》等两首短诗,自此心灵深处便多了一份归属,而且愈发深沉。这些年积淀下来,我与“水绘园”也算得老友,更有一众素未谋面抑或意气相投的莫逆之交,大家雅俗共赏、携手同行。这何尝不是一座城市的襟怀!
恕我揣测,兴办副刊以“水绘园”命名,绝非仅仅看重这个地标的声誉,也当内含赓续文脉之意。事实上,这些年“水绘园”刊发的文章,也有不少是文史研究一类。比如,近期的《女教育家陆礼华来如讲学》,所记之事就发生在百年之前。循迹溯源之间,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必然渐趋清晰。当然,乡愁也是地方文学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寻梦乡愁”专栏,承载了许多游子的深挚眷恋,汪政和晓华的《我们的医生朋友》、丁捷的《幸福如皋,幸福如我》、夏子的《白蒲的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我也曾写下《晓来已别如皋路》等拙文,直言“别来此处最萦牵”。归结起来,“水绘园”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如皋人讲述如皋故事、固守如皋文学。这是地方副刊的使命所系,也是其生命力之源。
在我看来,“水绘园”之所以坚韧至今,固然得益于文化土壤的持久哺育,更离不开编辑部的情怀和坚守。比如,彭伟对文史研究的热爱,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用“近乎痴迷”来讲也不过分。倘若读了他的散文《父亲,在笔尖下流淌》,便能深切体味文字的力量,也就理解了他对“水绘园”的一番执着。那句“一头尖尖的,写出的是他的人生;一头直直的,挺出的是他的傲骨”,着实回味无穷。想来,地方副刊的倔强何尝不是这样!
其实,解读“水绘园”副刊的维度还有很多。今天抛砖引玉,只为致敬副刊的力量,致敬地方文学的固守。这个想法,去年底就已萌发,思索再三,匆匆执笔。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