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作为县域经济强省和科教资源大省,只有加速构建畅通科技成果向产业高效转化渠道,才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经济版图中挑大梁。常熟市一直坚守实体经济,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将科技成果植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开辟中,实现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迭代资源链接手段,引导源头活水。常熟经济发达,但科教资源并不富集,产业创新需求与创新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如何引来外部创新资源,打破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的隔膜,是常熟的“阿喀琉斯之踵”。2008年,常熟市委、市政府率先探索启动“科技镇长团”制度,挖开了科教资源流入县域经济的“渠道”,成功地将稀缺创新要素引入到县域,把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到乡镇,成为提升常熟科技创新能力、链接创新资源的重要工作手段。十七年来的探索实践,科技镇长团在常熟迭代演进,不断创新发展。团员从单纯的省内高校,拓宽到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省直机关部门、央企及军工科研院所、创投机构等;服务模式从最初的技术交流合作,拓宽到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校企校地科研平台搭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投融资需求对接、市场渠道拓展等。团员选派方式由上级直接委派,到地方政府和派出单位双向选择,再到根据区域和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需求由板块及部门进行“个性化定制”。
支持应用基础研究,持续耐心投入。为导入高端创新资源、调优产业结构,常熟市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领域基础研究力量,投入2亿元高标准建设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双聘、柔性引进、整建制团队招引等延揽人才,支持一大批应用基础研究团队在超构声学材料、建筑声学材料、压电材料等领域潜心研究,聚焦声学未来产业用功发力。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省地(苏州)联合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全省县级市唯一。同时,设立“苏州中国声谷创新基金”,首批投资300万元支持相关学科团队在高校开展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向应用基础研究端的靠前支持,让立志从事声学研究的团队吃下定心丸。
建强新型研发组织,推动科创融合。为弥补县域科创资源薄弱的短板,常熟市充分利用科技镇长团等工作手段,广泛吸引和支持高校院所落地建设面向产业创新的新型研发组织,推动校地融合、科创融合。积极争取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基地(常熟园区)落地运行。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大学、江苏省产研院等高校院所累计合作共建液晶所、北大苏南院、金属所、南大生态研究院等50多个新型研发组织。为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市场竞争力,常熟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团队落实专利入股、股权投资等改革渠道,探索“股份合作、团队控股、股权激励”的创新机制,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激励,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运作水平。同时,设立5亿元规模的新型研发公司基金,为股权改革市场化托底。如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70%的股份挂牌转让,率先完成股权改革,有效激发了核心团队和管理团队的创造性,改革当年营收增加200%。
推动校地双向赋能,促进产教联合。在大手笔引进外来科教资源的同时,常熟市也非常注重与本土高校的双向互动、彼此赋能。近五年,常熟市政府给予1亿元经费用于支持苏州工学院平台建设和双师型人才福利保障。直接面向主导产业需求,共建电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和科研平台。2024年,仅声学、智能座舱、服装电商三大产业学院就为企业定向引进人才近100人。在科技镇长团的推动下,常熟以构建“本土汽车产业链为支撑的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为抓手,引导常熟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与苏州工学院汽车学院合作。打通研发、软硬件配置、测试、运维、市场等各个环节的关键问题,支持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大学生围绕“一辆车”开展常态化的合作。通过工作推动,赛车中常熟企业制造的零部件比例从最初的20%增长到现在的70%,汽车产业链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从“一辆车”常态化合作中得到了满足。
支持企业载体建设,提升承接能力。科技成果转化难,不仅难在供给端,需求端高位承接能力也亟待提高。常熟市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以产业界的高研发位势承接各类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有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数近15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接近80%。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研发机构建有率均达到90%。同时,支持龙头企业建强企业研发机构。支持亨通华海创建省重点实验室,联合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相关团队开展重大装备研制。推动常熟开关厂等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龙腾特钢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创新发展研究院。面向“企业所急、行业所需、国家必争”的关键领域,常熟市支持龙头企业联合行业内高水平大学院所和优势企业,构建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为核心,多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了用户场景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倒逼机制。
完善全域功能布局,推动一体转化。为避免板块人才、项目招引内卷,常熟市整体谋划全域科创功能区布局,推动高校与高新区协同联动,将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定位为“科技招商+成果转化”的创新资源配置枢纽,统筹协调各板块建立“应用研发—概念验证—创业孵化—中试检测—规模生产”的全链条一体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协作机制,实现了“小微科创项目孵化在园区、规模产业化项目到镇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建在常熟高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北大苏南分子研究院在海虞镇设立成果转化实施平台,充分利用已有产业资源转化成果。
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护航转移转化。作为我省县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常熟市一直在人才使用和成果转化政策上努力探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人才双聘制,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校共同引聘高层次人才,让高层次人才在企业带工程师团队做产品研发,在高校带研究生团队做学术科研,打破高校院所在职人员聘任关系刚性制约,实现灵活用人、才岗相配、人尽其才。省科技厅启动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的工作后,常熟市第一时间响应,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实施细则,明确以合同实际支付金额的10%,按1∶4的比例给予受让方与许可方政策补贴,鼓励担保机构开发专项保险产品。政策的出台强化了企业承接高校科技成果的信心,打消了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顾虑。
(作者系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苏州市新能源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