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需要以守正创新激活“一池春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文化支撑。近年来,泰州市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取得了有益经验。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
关于“守什么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关于“创什么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就是以满腔热忱对待文化领域的一切新生事物,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关于“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问渠那得清如许”,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以守正为创新把准方向、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对于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标识
守正创新是落实“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不仅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正是因为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才得以筑牢,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才得以打开。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以“惟改革创新者胜”的奋斗姿态,不断在实践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守正创新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根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扎根文化这个“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才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守正创新是推进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守正创新这一重要指向,明确新时代宣传工作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舆论工作“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文艺工作“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等。必须坚持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推动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确保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守正创新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守正创新中铸炼文化之魂。一是聚焦“学思践悟”,打造理论学习高地。抓住“关键少数”,深化理论学习中心组全闭环机制。覆盖“绝大多数”,开展为民“双解”行动,深化“理论政策面对面”活动,既解思想困惑、又解实际难题。突出青年群体,打造“90、00后”泰青春品牌,组织“泰有引力,青春有为”等活动,更好铸魂育人。二是聚焦“明体达用”,打造宣传宣讲高地。突出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精准化,组织“道理说进你心里”理论故事汇,分层分级开展“习语共鸣”,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三是聚焦“体用贯通”,打造研究转化高地。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紧扣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新质生产力”等开展研究,不断优化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在守正创新中点亮文化之光。一是突出“百姓”主体,润心育人强精神。充分挖掘泰州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的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开展“践行‘三个不相信’ 干字当头走在前”主题宣教活动,使“三个不相信”成为泰州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特质。二是强化“日用”熏陶,融入日常润心田。打造“百姓日用”文明实践品牌,积极开展“百姓学堂”“百姓舞台”“百姓艺展”“百姓文明存折”等活动,让实践阵地“大门常开、活动常新、服务常在”。三是注重“不觉”养成,双向奔赴聚合力。积极探索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转变路径,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一起干、一起创”,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在守正创新中深耕文化之美。一是彰显人文“三水”独特韵味。每年举办梅兰芳艺术节、设立“施耐庵文学奖”、举办“枝叶关情”诗书画名家采风活动和作品展,推进以水浒、水墨、水袖为代表的人文“三水”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传承城乡历史文脉。实施泰州学派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出版《泰州学派研究》等成果,进一步彰显泰州学派时代价值。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兴化草堰港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契机,更好守护文化“根与魂”。三是畅通文化惠民直达机制。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影下乡”等活动,让文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组织艺术家民间采风等活动,建设线上线下展厅,打造永不落幕的云展览。建好用好“坡子街”大众读写平台、“乐学泰州”小程序,让数字赋能文化普惠“最后一公里”。
在守正创新中激扬文化之力。一是以创新创意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一批企业入选国家示范基地,“泰州早茶”“垛田农民画”入选首批省级人文经济典型案例。二是以文旅融合推动“出彩出圈”。“梅兰芳故里,海军诞生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建成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10家。邀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华诗词学会名家探访泰州古风新韵,创新“跟着诗词游泰州,跟着书画游泰州”,助推泰州文旅精彩出圈。三是展现“泰州泰美”全新城市形象。精心谋划泰州文化品牌国际传播篇章,打造“到泰州,泰周到”营商环境品牌,连续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做强“泰有引力”,“泰州凤冠马拉松”热搜流量达2.8亿,让更多人了解泰州、读懂泰州、爱上泰州。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54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