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个体智慧”凝聚成“群体智慧”,进而形成“社会智慧”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深入体察和有效运用网络,不断提高决策质量、推进科学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开放的胸怀集聚网络民意,夯实政府决策的民意基础。网络民意是在网络空间以多种方式呈现出的民众关于公共事务的见解和诉求,具有主体多元、议题多样、影响广泛等特征,已经成为改革公共决策的重要力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继续保持网民规模世界第一的地位,互联网普及率为46.9%。网民队伍的日益壮大,推动了网络民意的汹涌发展。民意是立国、治国之本,是历史发展的主导意识,只有将执政目标与民意高度契合,才能保证执政之基的稳固。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正当网络民意的集聚,从中提取决策的参考信息并获取公众的信任,最终作出有助于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决策。早在10多年前,网络民意就显示出巨大力量。例如2003年3月发生的“孙志刚案”,激起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口诛笔伐,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事发仅两个多月后,国务院即宣布废除已实行20余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在促成中央政府作出上述决策的过程中,网络民意可以说居功至伟。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集聚网络民意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镇江市2010年以来开通“网上居委会”等虚拟服务,搭建了通达民意、排解民忧的新平台。2014年5月,镇江市交巡警支队专门在当地网络论坛上就“是否在市区取缔人力三轮客车”征集民意,重视网络民意沟通,有效提高了决策质量、降低了决策成本。
以真诚的姿态接纳网络参与,彰显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主体多元、程序透明,是现代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府决策获得社会认同、降低失误风险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价值观念、权利意识和利益表达需求等都普遍增强,人们再也不仅仅满足于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而存在,被动地认可和接受政府的决策方案,而是强烈地要求向公共决策系统表达自己的意愿,具体过问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使公共决策能够更充分地代表自己的利益。在网络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参与传播进而参与到公共决策制定中去。使民众的诉求最迅速、最顺畅地向决策者表达,并让决策者最快捷、最真实地接收到民众的诉求后快速回应,就需要一个先进、完备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双方的意愿和实践完美结合。网络作为新时代应用范围最广、最方便快捷的传播工具,诸多的优势使其成为建立这种决策沟通渠道、促成决策合作的“不二之选”。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人们参与政府决策、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并以迅猛发展的趋势及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必将在实现政府决策透明、民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2013年10月,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前,实施了声势浩大的网络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活动(简称“三问”),邀请市民对南京未来五年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期间,有200万人次点击浏览,近5000名网友通过提问、建议等形式参与互动交流。实践表明,对公众参与决策的需求给予真诚的接纳与回应,本身也折射出决策者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因而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类似南京的网上“问计于民”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弯路、瞎折腾甚至翻烧饼,完全可以成为政府决策的常态。
以包容的心态回应网络监督,增进政府决策的公信力。 近年来,发端于“草根”的网络监督,以其推动政治参与、保障民主权利、维护社会正义的正能量,开辟了社会监督的全新逻辑,为反对滥权、优化决策、促进和谐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机制。政府积极回应并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是规范执政者行为、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规避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在许多国家,社会监督最注重的就是公共舆论对决策的“围观”,而且公共舆论监督也成为最有效且最节约成本的监督方式。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从法律上保障大众的舆论监督权,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颁布了《信息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保证美国民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决策信息的监督权。在韩国,为了增加决策透明度、从更深层次反腐倡廉,在1999年1月就开通了首都等大城市的“民政处理在线公开系统”,让公民能够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监督行政决策运行情况。该系统运行以后,官员腐败发生率有所降低,行政决策质量和政府公信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当前网络监督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监督主体合法性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监督信息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以及有的地方政府漠视甚至排斥网络监督的现象。针对网络监督存在的缺憾和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加以引导和规范,对网络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等及时作出规定,使网络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各级政府还应加强政务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连心桥”,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提供畅通的渠道。目前一些地方的网络监督平台已发挥了品牌示范作用,例如湖南红网的《百姓呼声》栏目,已成为当地政府整合外部监督资源、实现“政民互动”的良好载体。
以辩证的眼光审视网络舆情,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当网民借助网络长时间聚焦特定问题或事件时,就容易引起共鸣,导致网络舆情的生成。网络舆情通常会使得利益群体、政府、传媒及大众对现存问题有更深切的认识,已发展成为政府洞察大众心理和利益诉求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扩大政府决策信息源、引起政府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对政府的决策判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2007年围绕山西“黑砖窑”事件掀起的网络舆情风暴,就促使了中央和地方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批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并警醒当地政府严肃处理行政不作为和失职渎职行为,建立针对黑砖窑的预警、防范机制。然而,网络舆情是个“自由超市”,由于“把关人”的缺席和管理的相对滞后,网上也充斥了许多夸大其辞、张冠李戴、虚假甚至恶意捏造的信息,容易对政府决策产生误导。2014年9月广东省博罗县发生的群众大规模聚集抗议在当地建设垃圾焚烧厂事件中,少数网民散布虚假信息,蛊惑群众非法集会向政府施压,对当地政府正常工作开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可见,网络既是公众言论表达平台,也是政府智慧的试金石,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舆情同样在考验政府的决策智慧。当前,各级政府一方面应积极改善网上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自身对网络舆情的鉴别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公民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网络媒体管理、推进网络法治建设等举措,努力营造真实、负责、理性的网络舆情传播导向,为政府决策创设良好信息环境。
当前,我们正从一个传统的稳定社会进入一个新型的风险社会,现代化本身所产生的新的社会风险进一步加剧了政府决策的复杂性。主动把握网络这一新型信息载体的发展脉搏,打造全新执政生态下的卓越决策能力,是当下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课题。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借力网络,政府决策必然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