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刊辑要

【今日海南】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0-18     稿件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6期     作者:张占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以往全面深化改革成就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具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的战略任务,谋划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的宏伟蓝图。新的历史重任呼唤党带领人民再创辉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巨轮破浪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还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呼唤。

  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政治。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出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

  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原则和方法论,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政治主题。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新时代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各领域改革进展,形成整体效应。

  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宽松融洽的发展环境。要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战略目标任务,尤其是要紧紧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创造性、引领性制度改革。要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有了好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就会跑得快、跑得远、跑得稳、跑得心情舒畅。这就要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五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三个更加注重,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三个更加注重”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表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志向。特别值得我们高度注重的是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继续抓好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的改革举措,集中解决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全面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开前进通道

  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局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体现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跃迁的一种生产力,代表着人类未来科技和产业、绿色高度融合的一种生产力,是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和绿色发展制高点的决定性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局,是新发展阶段最为紧迫的事情,要紧紧围绕着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开前进通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适合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以高端精密智能设备、仪器等为代表的劳动资料,以新能源及数据、算力等区别于传统质态的劳动对象构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聚焦新质生产力的配套体制机制,以及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加快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面临很多体制机制改革的现实问题。比如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立足于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程度加深、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土地财政走下坡路等现状,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调整力度,统筹好整个财税资源,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关系、财权关系和税权关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局。比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对完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找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入点着力点,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要大力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壮大“耐心资本”,制定金融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方案。要加强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比如分配制度改革。把国内大市场充分发动起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比较优势极为迫切。我们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民生政策更加合理精准,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进一步扩大内需,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再比如城乡融合体制改革、生态环保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等。

  围绕着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有的人提出现在我们讲两个中心,怎么理解?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既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应是现代化的受益者。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价值立场,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这种价值和道义制高点的实现,靠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就是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们的事情做好,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动摇。只有这样,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或者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蛋糕做大做好,以人民为中心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相得益彰。只有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到实处,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人间奇迹,推动了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探索的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从宏观层面看,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成就是巨大的,体现了我们体制的优势和特色。从微观层面看,这二者的关系我们处理得还不是那么行云流水,老百姓对一些问题还有怨言,需要我们进一步警醒,把工作做好。

  三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应当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一般来讲,国有经济有自己的特色,承担着国家重要的历史任务,在稳定经济稳定社会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担负起中国经济的成长重任。而非互相看不起,更不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争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我们能够实现“三个倍增”。一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从2020年32189元倍增至2035年64378元;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从当前的4亿人倍增至8亿—9亿人;三是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从2020年的1.4亿倍增至2035年的2.8亿。这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我们干得好是应该能够实现的,如果干不好,可能有些方面就会打折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三个重要领域,联结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统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两大方面,关系我国生产结构和分配制度互动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内生动力和持久活力的重要关注点。这三个重要指标的价值目标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体现我国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战略要求,契合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点监测和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三个重要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能够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调动全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指明了方向。这么好的宏伟蓝图,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来,就需要我们真抓实干、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调动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要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瞄准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也要很好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些艰巨的工作都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生产力中,有知识有科技武装的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创造者。1978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强调要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当后勤部长。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着力培养造就战略性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同时也强调,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参与全球竞争,就要盯着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技术发展的方向,必须有一批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在抢占制高点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卓越作用。

  二是调动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的市场主体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关键力量。公有制经济,主要由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顶天立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柱石。而民营经济是民生经济,也是烟火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近些年来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投资的积极性有所下滑。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带来的门槛提高,从过去“有没有”向现在“好不好”或“优不优”转变而遇到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是社会上总有一些杂音,比如“民营经济退场论”“新的公私合营论”“税收倒查30年”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中央多年来一直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其目的也是要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我们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中央下发了一些重要的文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正在牵头起草民营经济促进法,这些都旨在让民营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不要焦虑,也不要躺平,而是要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进取,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三是调动资本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应该看到资本市场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制度漏洞、机制不完善、市场监管缺位等,使资本市场存在巨大风险。怎样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设强大的资本市场,为建设金融强国作出贡献,是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的股市这几年都在上涨,即使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也在上涨,而中国股市却10多年在3000点附近波动,没有真正体现出一个成熟资本市场应有的样子,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地位也是不相称的。现在美国资本市场前三大科技集团公司的市值就超过了中国5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值,金融风险很大,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视的急迫问题。我们要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就是要真正过资本市场这一关,这一仗要打好。可以说,调动资本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迫在眉睫。

  四是调动广大干部特别是地方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党领导各级干部带领人民干出来的,广大干部特别是地方干部作出了重要的突出贡献。但现在存在新的问题,一部分地方干部存在着躺平、半躺平的现象,不敢作为、不想作为、不会作为、不能作为。究其原因,不排除有的干部有私心、怕风险,打个人主义小算盘,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存在按照市场规律考核干部干事创业的制度创新不够、空间不够,保证市场化方式运用的容错免责机制落实不够、执行不够,有些能力很强却受轻处分的干部大胆培养不够、使用不够等问题,地方和部门干部干事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怎么改进呢?要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改变一些地方空喊口号、形式主义盛行、程序主义至上的现象,坚决防止简单化、片面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一刀切”、不作为。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关心地方干部的成长和进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善于保护。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各种规章制度既要管用,又要善于留白。各种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越密越好,而应是恰到好处。H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