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2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金 飞 成长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江苏是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重大使命,需要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聚焦关键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江苏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呈现出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建设有序推动、创新生态体系逐步健全、数实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江苏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1.8%,较2023年提升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2%,较2023年增长0.3个百分点。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新能源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大幅增长。 

  产业集群建设有序推进江苏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既聚焦未来网络、先进计算、清洁能源装备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还不断拓宽至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新材料等多个高增长点行业,计划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体系。江苏牵头和参与的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入选工信部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新增牵头集群数量最多,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居全国第一。 

  创新生态系统日趋完善2024年,江苏在科技创新领域继续引领全国,多项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4.5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9.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1万家。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新增7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15家。江苏19个高新园区入选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2024,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 

  数实融合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化融合水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极大推动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新入选国家5G工厂113家、累计达210家。优化高端装备产业布局,其中苏州凭借其在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江苏需要因地制宜、系统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不断提升江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跨界融合构筑产业协同新生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构建跨地域产业协同生态圈。依托区域科技和市场优势,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产业协作配套,在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衔接。积极探索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以重点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两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实现产业服务与技术创新的双向促进。推动产业发展与地方文化结合,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中融入江苏特色文化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品牌竞争力,致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强化要素集聚加速产业提质增效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促进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资源整合。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奖补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环境。加强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大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加强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支持,减少对外依赖,确保产业链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加强对风险较高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项目的支持。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优化产业链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利用智能制造大会等国际平台,吸引来自全球的技术专家与企业家,分享经验促进交流,共同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夯实创新基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探索创新,特别是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支持企业在产业园区内高标准建立创新实验室、专业孵化器或加速器,激发企业自主研发活力。致力推动技术的深度突破与广泛应用,鼓励企业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技术研讨会、知识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缩短技术研发周期,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关键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步伐,推动企业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创新平台,加快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注重推动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成长,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加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放大集群优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依托重大赛事和地方特色,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区域产业集群,提升徐州智能制造装备、常州智能制造装备、苏州生物医药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推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协同发展,建立产业创新联盟,鼓励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共享与资源互补,深化集群内的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引入并广泛应用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有效打破长期以来存在于企业间的信息孤岛和合作壁垒,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在更广范围内的高效融合与协同。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原始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有力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升级。设立专业化集群发展机构,完善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集群发展促进机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激发集群的创新活力与协同效应。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