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概念,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旨在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带动公共投资、社会投资更多投向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对“投资于人”的需求旺盛、支撑力强,有条件加大“投资于人”力度,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是应对新局变局的宏观政策导向
把“投资于人”确定为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是中央根据形势变化优化宏观政策取向、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的重大举措,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部署。
顺应投资逻辑转换的阶段之变。长期以来,“投资于物”构成我国投资的主体内容和主导形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投资于物”有强劲需求,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这一阶段重视对“物”的投资有其历史合理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以往偏重“投资于物”的投资逻辑开始向更加注重“投资于人”的新投资逻辑转变,这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合乎逻辑的投资重心转向。强化“投资于人”,有利于弥补“投资于物”的局限,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适应创新驱动阶段对劳动者素质的升级需求,开辟更广阔的投资蓝海。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应时之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这对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要素的有效组织、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加大“投资于人”力度,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到满足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之中,有利于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能力素质、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扭转当前“生产强、消费弱”的供需失衡格局,畅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再生产环节循环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两大部类间循环,有效提升国民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效率。
应对外部压力挑战的治本之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美国政府持续出台对华遏制打压政策,对中国产品全面加征额外关税,对我国贸易、科技和现代化建设大局造成冲击。江苏经济开放度高,受外部输入型风险影响大,稳外贸、稳增长压力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面临挑战。强化“投资于人”导向,有利于当下稳住民生和内需基本盘,补齐国内经济循环关键短板,有利于从根本上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之基、人才之基和创新之基。
“投资于人”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键枢纽
“投资于人”兼具提升劳动者素质能力的生产属性和满足人的全方位需求的消费属性,有利于实现“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的嵌合协同,是助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激发消费潜能。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大国经济多为内需主导,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支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内部循环。顺应我国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的趋势,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需求推进“投资于人”,有利于破解收入、分配及预期等消费制约因素,从根本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及意愿,筑牢大国经济循环的消费基础。
催生新型供给。过去我国“投资于物”的结构偏向,引导资金资源大量投向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领域,极大改变了我国物质条件落后的面貌,而针对包括劳动者在内的“人的投资”则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投资于人”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本及生活品质的投资,从而催生更多体现创新、品质取向的新型供给,包括对教育、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投入。
增强创新动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孕育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的素质和创造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兴起,亟须加大“投资于人”力度,大幅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形成与新的生产力状况相适配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提升投资效益。近年来,“投资于物”出现投资饱和、收益率下降趋势,增长效应受到抑制。与之相反,“投资于人”的回报率则呈现攀升态势,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投资,不仅提升了国民素质,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于特定区域而言,“投资于人”更成为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创新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畅通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循环的正向效应,带动区域投资效率和回报率的整体改善。
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投资于人”
“投资于人”涉及领域广、关联性强,投资重点、方式、力度因地因时因势有所不同,江苏要坚持系统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发挥公共投资引领作用。对人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科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高水平供给必须由政府统筹社会力量来实现。2024年,江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9%,全省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达11064元、位居全国前列,这是江苏“投资于人”的基础优势。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投资对民生和人的发展的投资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各类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资于人”创造条件,引导更多耐心资本入场,增强“投资于人”的收益率和收益的可持续性。
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江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的创新突破、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产业新赛道的开辟,对高水平教育供给、科技供给和人力资源供给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大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投入力度,增加高水平教育供给,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面向产业所需全方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增强劳动者致富本领。
提升新型消费投入水平。发挥江苏产业基础好、市场空间大、群众消费力强等优势,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落实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深入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品质电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多业态消费融合,大力发展首店、首发、首演、首展等新消费品牌和新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坚持投资促进共富导向。“投资于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江苏要把“投资于人”与促进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稳住就业增收主渠道,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发力品质品牌、创意设计、人文赋能、消费体验,拓展经营性收入新空间。扭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个关键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这个重点,优化居民家庭金融资源配置结构。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