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基地成果

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补齐“短板” 助推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4-08     稿件来源:《江苏社联通讯》    

课题负责人:刘波

主要参加人:朱广东、郝宏桂、赵庆新、陈丽、孙小祥、吕贤旺、郇恒飞

 

 

江苏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快速提升,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沿海省市中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同时也存在诸多“短板”。

一、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1.核心技术短板: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技术空心化,导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够。江苏的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占海洋总产值74%以上,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在多元化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低,海洋工程装备产品还属于中低端,产业链核心企业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风电装备产业链基本形成,但轴承、齿轮箱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不少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风电“运维企业”。海洋生物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海水淡化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港口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海洋旅游资源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2.系统平台短板:港产城融合度不高,经济贡献率偏低,导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合力不强。江苏港口、产业、城镇三个子系统的实力相对较弱,不仅使一体化系统难以持续运行,而且容易使一体化陷入低水平陷阱。2017 年江苏沿海三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仅占全省的12.8% 和28.5% , 港口生产的贡献率较低,港口对港城产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沿海经济带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低于扬子江城市群60.6 个百分点。腹地发展优势尚未转化为海洋开发的优势,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 个百分点,经济发展量级不够,辐射带动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对港口、临港产业的支撑作用不足。临港产业发展由于本身基础较弱,港口带动作用有限,加上面广量少、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产业间关联度不强,产业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以产兴城能效有限。

3.区域协同短板:行政壁垒制约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资源共享的潜能还没有释放,导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表里不一。由于江苏沿海三市协调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对跨市域重大问题沟通协调不畅,导致了一些重复建设、争抢资源、过度开发的苗头。一是“一县(市) 一港区”发展模式,使得沿海港口主体过多、同质化竞争突出、区域物流资源配置能力有限、岸线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等,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虽然全国居首,但净利润却不如沪、浙;二是三市临港产业高度雷同,风电装备、机械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化工、绿色食品等,不约而同被地方政府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小而散的格局造成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加剧,阻碍了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沿海三市还停留在浅层次合作,行政区经济模式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影响了沿海城市、交通、市场、产业等一体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阻碍和制约着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信息不能完全共享,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岸线无序开发、分布着诸多“三高”工厂。

二、协同推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系统思维”引领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高质量。第一,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到“区域空间系统”中统筹。打破沿海与内陆板块界限,发挥陆、海、江、河经济带的“网络效应”,拓展陆海统筹、南北互动、东西互联的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第二,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到“陆海系统”中统筹。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理念,谋求陆地和海洋环境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对系统相互作用强度、潜力和风险进行研判,形成“陆海相连”的海洋经济体系;第三,把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中统筹。以和谐海洋建设为目标,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成部分的关系,在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不断融合新理念、运用新思维,实现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以“创新思维”引领海洋经济有效供给的高质量。一是以“海洋智能化制造”为标杆提升海洋经济供给质量。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推进海洋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二是以“富民利民”为主线提升海洋经济需求质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个性化的海洋经济意识宣传引导,提升全民海洋消费意识,引导、增强民众海洋消费需求,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引擎;三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质量。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是以“环境保护市场化”为手段提升海洋环境质量。探索海洋生态治理保护的大众参与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环境保护市场,促进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3.以“开放思维”引领海洋经济内外联动的高质量。一要构建“蓝色经济合作平台”。通过提升中韩(盐城) 产业园、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 国际物流园合作水平,建立海洋战略合作联盟;二要打造“蓝色总部高地”。聚焦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争取海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落户江苏,鼓励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产业“走出去”,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海洋产品和公共服务;三要构筑“港口经济圈”。加强与国内外港口合作,通过泛黄海区域港口论坛、国际物流论坛等多种形式,推动泛黄海区域港口联盟建设,打造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四要争创“自由贸易港”。复制应用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开展通关检验模式、跨境贸易平台等方面的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连云港自由贸易港建设,助推国际贸易最大程度便利化和自由化。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