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为笔,文化挥毫。近年来,南通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在建设乡村法治文化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层面的实践创新,铺就“法韵南通”建设立体图景。探索建立的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三强三画”模式,以“强统筹”“强辐射”“强融合”之势,精心绘制法治文化阵地“工笔画”“写意画”“水彩画”。该模式从全国近10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普法办第三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是江苏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和代表,也是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进行法治实践可参考借鉴的典型经验,为提升全民普法针对性实效性,推动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借鉴。
强统筹,地理优势为底色精描“工笔画”
南通,江之尾,海之端,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当地充分发挥滨江临海地理优势,建设与城乡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补充的法治文化景观集群,以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为“线”,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等为“点”,描绘规划工整、错落有致的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工笔画”。一是落地生根,拓宽基层“阵地”景观。按照南通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整体方案,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工程,要求纳入培育的先进村、示范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达到600平方米以上,并设立法治宣传电子屏。同时,统筹运用每个示范村600万元、先进村200万元的建设资金,灵活运用江豚、贝壳、帆船、风车等景观小品,对259个村级法治文化阵地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二是因地而建,凸显法治“景观带”特色。按照“全线一盘棋、区域有特色”的思路,结合《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意见》规划的建设项目,推动各县(市、区)将法治元素、法治小品融入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建设如皋市长江镇法治大观园、启东市近海融园等特色法治文化阵地,打造“百里沿江沿海法治文化长廊”,带动建成67个沿江沿海村居阵地、6条乡村法治文旅线路。三是借力而为,增强法治“微阵地”效应。南通市依托基层图书馆、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公共文化设施,设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等阵地,乡村法律图书室(角)覆盖率100%,成为百姓身边的法律资料库。依托全市328个户外工作者爱心工作站建设“法治服务站”,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引等服务,让户外劳动者在休息的同时学习法律知识。依托邮政配送路线、烟草物流系统实施“普法邮路通万家”和“普法连锁店”工程,每年向基层群众投递《南通崇法报》《法润江海报》40余万份,成为流动的法治文化阵地。
强辐射,地域文化为资源展呈“写意画”
南通充分挖掘张謇文化、长寿文化、沙地文化等江海文化的地域特色,以历史名人、特色文化载体资源为“纸”,以法治精神、法治元素为“墨”,绘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法治文化写意画卷。一是研发传统亲和的法治文化名品。南通海门的张謇先生,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南通市重点挖掘张謇文化核心精神,打造张謇法治文化园、张謇家风家教馆、张謇企业家学院,凝练展示张謇先生在治城、治企、治家过程中的规则制度观念、“孝法、善法”理念,推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发动乡村“草根创作大家”用方言俚语阐述“法言法语”,将法治元素融入海门山歌、如皋木偶剧等文学创作中,打造《江海渔歌》《范老爷判婚》等法治木偶戏、法治通剧、法治小品。开发“江小豚”“犇犇”等亲和力强、接受度高的普法动漫典型形象,制作法治动漫系列作品,寓教于乐传播法治文化。二是打造立体覆盖的法治文化名片。成立网络普法媒体联盟,拓宽“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媒体乡村传播覆盖面,开通“崇法指南”“海小司和孙小司”等抖音号、优化升级《法治纵横》《与法同行》等法治专栏,开办《法治微讲堂》电视栏目近200期,多部宣讲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推广。组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运用“双微”载体深入基层乡村开展庭审实况、以案释法、普法活动等直播,依托法治文艺团队“说、演、唱、弹”法治文化作品,弘扬法治精神。三是擦亮直通基层的法治文化名牌。着力打造“法润江海”品牌项目,各市、县连续多年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层面的法治文化节,相继开展600余场“法润江海·和谐万家”“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各类主题法治文化活动,将法治文化氛围延伸至村(社区)、家庭等基层最末梢,持续增强乡村法治文化传播力。
强融合,法治文化为载体浸润“水彩画”
法治文化建设效果如何关键看是否贴近群众、是否浸润人心。南通充分依托乡情亲情友情资源,以家风家教家训为载体,努力扩大法治文化活动覆盖面,深入乡村、走进家庭,增强基层群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描绘润泽清透、明丽自然的乡村法治文化“水彩画”。一是“志愿服务”壮大乡村法治力量。紧扣“身边人讲身边法”,不断壮大志愿普法队伍,发挥“江海普法名嘴”“普法社会组织”等志愿队伍作用,通过“普法剧院”“家庭普法站”“法治加油站”等平台,每年开展“普法惠民村村行”“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活动,广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宪法、民法典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促进法治文化入脑入心。二是“三治融合”增强乡村治理效果。以党建引领强化法治乡村建设,实施“党建+法治”工程,村(社区)书记现场述法推动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全市分别建成18个国家级和83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设立“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加大“援法议事”力度,首创协商议事法治护航机制,有效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开展“崇德尚法好家庭寻访”“家庭学法达人赛”“家庭学法嘉年华”“星星点灯·法润万家”等活动,将德法教育延伸至家庭细胞。三是“法治星火”提升乡村法律服务能力。按照“1格2人”标准培育法律明白人18137名,建立132个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依托34个基层法庭建立法律明白人实践“学堂”,推出18项“通晓法”优惠帮扶政策,涌现出全国年度法治人物倪伯苍、全国平安卫士张祖发等先进典型。成立乡村振兴法治学院,建立22个法治培训现场教学点,加强对村居“两委”干部、法律明白人、高素质农民等法治培训,积极培育法治文化传播“后备力量”,不断夯实乡村法治宣传队伍基础。
【案例启示】
南通市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三强三画”模式,持续增强群众的法治文化体验感、互动性,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从“围绕”向“浸润”转变;加大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发展力度,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从“盆景”向“风景”发展;同时,提升基层农村干部法治思维和普通农民法治素养,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从“树冠”向“树根”用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具体有以下几点。
坚持人民主体。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和各方面,深化服务理念,尊重人民在乡村法治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资源整合。注重发掘、传承和发扬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江海文化,找准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的最深融合点,融合开展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发挥社会力量。充分整合乡贤资源,发扬社会力量的志愿奉献精神,为营造崇德尚法的乡村社会风尚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多元治理。注重与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坚持党建引领,为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提升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