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社会建设

综合施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发布时间:2025-03-1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陈清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旨在以设区的城市为治理主体,聚焦城区,同时辐射农村地区,推动城乡联动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期间,江苏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监管体系显著增强,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健全,不安定因素预警率达98%以上。这为十五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宏观环境对社会治理的挑战加大、高质量发展对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和现实情况对社会治理的压力加大,江苏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党建引领,矢志改革创新。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加强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推动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和监管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各层级、各方面在社会治理中一体运作、形成合力。全面完善并落实党的政治督察、巡视巡察、执法监督、纪律作风督查等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提升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创新支部+模式,把基层党组织有效嵌入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培育和支持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如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和专业调解等,重点聚焦社会性、群众性和公益性服务领域,推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多元化预防、调解和化解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类调解组织的建设。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和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深化网格治理,推动矛盾化解。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支撑功能、网格化的联动效应、铁脚板的落地作用,科学统一划分网格,加强统筹谋划,配备服务管理人员,整合各方力量,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智能科技等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做好综合网格和警务网格在职责任务、组织架构、力量联动、平台贯通和业务协同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和警务大数据中心融合式建设,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和重大风险会商机制,创新重大风险联合处置模式,共同做好人口管理、风险防控、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工作。完善机关党员干部、企业职工、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参与网格化治理机制,全面推行三官一律进社区、入网格,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扩大并增强网格内法律工作者人员力量。聚焦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精准识别和分析长期存在的潜在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深入剖析其根本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力求将县(市、区)级建设为社会矛盾的终结站 

  加强数字赋能,优化民生服务。依托集成指挥平台,优化社会治理线上协同指挥通道,促进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内外融通,提升县(市、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的实战效能,并向网格员等一线人员延伸,实现对各类事件实时监测、分流处置、跟踪问效。建设并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线上线下防控手段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人防、物防、技防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模式,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优化防控资源的配置,完善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等力量之间的协调与联动机制,建立地面、空中和网络防线的有机衔接,打造核心、外围与远程防线的高效协同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防控效能和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推进雪亮技防工程建设,加快政府各部门视频监控的整合及社会视频监控的集成,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的全面融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同时,优化服务体系,提供便捷高效的居民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细化的资源调配和服务精准化,提升管理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扎实推进省、辖区市、县(市、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五级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规范化建设,建设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加强大数据分析研判,实现数据精准推送。横向健全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公安110、城市管理和市场监管等平台对接机制,纵向实现上下贯通,实现信息数据闭环处置。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水、电、能源、交通和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使数据提取和移动交互更加便利。加快新型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供给格局,加强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倾斜和投入力度,注重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尤其要针对进入老龄化社会、新移民城市特点,提高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均等化程度。同时,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和协商谈判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问题。 

  健全法治保障,完善预防机制。全面落实县(市、区)、镇(乡、街道)两级重大决策项目依法决策机制,严格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推进县(市、区)和镇(乡、街道)两级党委及政府的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确保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的落实,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确保执法过程的规范化、透明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把开展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作为新时期源头预防矛盾纠纷、预测预警预防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举措,纳入社会治理现代化总体规划。依托政法系统综合治理现有场所阵地,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艾滋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开展经常性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让重点人群重新点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对社会的热爱。建立完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平台,组建县(市、区)级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县(市、区)级心理人才库,推进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 

  责任编辑: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