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加快构建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地

发布时间:2025-04-2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陈 卫 付少武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地,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突出培根铸魂,促进文化育人。推出一批文化育人教材。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将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全面融入思政课、必修课、专业课、公共课教材,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打造一批文化育人金课。通过案例教学、小组研学、虚拟仿真、课堂辩论等方式,开展知识讲授、经典诵读、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江苏师范大学舞动汉风  赓续文脉文化育人实践案例荣获全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等,有效提升了文化育人质量。培育一批文化育人教学名师和团队。加强师资培养引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突出思想价值引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名家队伍。

突出守正创新,深化文化研究。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全面系统梳理传统文化经典,深入提炼展示蕴含其中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华。深入阐释两个结合。整合社会资源和高校学术、人才优势,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着重发掘两个结合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根本要求和基本路径,不断打开传统文化研究的创新空间,在更高层面上推动实现新的思想解放。加强成果转化应用。注重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作,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不断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突出薪火相传,优化人才培养。深化文化+科技跨学科跨专业教育。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学科重构、专业整合、产教融合,强化新文科新工科内涵化建设,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与文化生产、元宇宙与文化遗产等科技前沿交叉学科,努力培养更多具有文化审美力和科技创新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文化人才梯队建设。推行学术导师与行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实施名师带徒工程”“精英精品展演,搭建文化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培养壮大高校文化人才队伍。东南大学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着力培养高水准的学生昆剧演出团体,以最古老+最青春的艺术实践方式,为昆剧培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青春版《牡丹亭》予以肯定: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突破传统论文导向,将文化传承创新、IP开发、社会服务成果等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加大推荐省333高层次人才、紫金文化英才、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力度,提供人才更好的舞台。

突出精品意识,强化文化创作。提升文化创作能力。通过增设文艺课程,鼓励组建文学社、戏剧社、艺术团,举办文化讲座、研讨会,开发数字化文创产品等,不断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作水平。搭建文化创作平台。紧扣重大时间节点,结合一带一路”“大运河文化带,举办校园艺术节,参加全省全国文艺评奖,江苏警官学院组织创作的话剧《警号重启》获评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加大文化创作资助。实施高校文化精品资助计划,定期发布文化创作项目指南,提供创作辅导、作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不断激发创作者的激情,扩大优秀作品的影响力。

突出整合资源,构筑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通过融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与学科特色,融入校园建筑、景观、标识等,锻造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文化品牌。江苏科技大学聚焦海洋特色,积极打造深蓝文化品牌,成立深蓝讲堂、海韵讲堂,举办海洋科技文化节等,引领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认识,增进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因地制宜举办校园文化节、传统文化展览、艺术讲座等系列活动,搭建线下+线上、校内+校外等平台,并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扩大校园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放大文化品牌效应。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同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协同创新,与影视、游戏等领域跨界联动,并利用现代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动态优化品牌运营和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突出宣传推介,拓展文化交流。优化传统文化宣传内容。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教学科研和馆藏图书、报刊、数据库资源优势,加大研究推广民族文化经典,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南京中医药大学沿着丝绸之路推出传播中医药文化等项目,不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打造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校内校外合作机制,健全涵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高校传播媒体集群,形成以网站、客户端、文化类APP为主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并优化线上线下展示、慕课资源、互动社区等功能,加快重构高校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格局。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加强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探索传统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AIDEEPSEEKAR/VR等新技术实现文化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开展优秀文化精品展演、开发文化传承元宇宙、打造传统文化体验走廊、举办文化盲盒快闪行动等,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宣传,实现跨时空文化共享。

(作者分别系江苏警官学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政委、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