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文化战略工程,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培养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并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基本方针。笔者担任文化部中国国学中心展陈建设项目副总指挥一年多来,先后考察北京、江苏、山东、甘肃、云南、四川、深圳等省市诸多传统文化基地与设施后,深深感到这一方针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当今融媒体时代语境下的普及与弘扬,可谓是切中要害、点至根本。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标识。从西学东进到通古汇今,文化始终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交流工具。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内容深厚但难以理解,需要转化与创新。而“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这些新媒体往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成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
问题是,即使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资讯非常发达,传播手段非常广泛,但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依然是较为困难的。首先难在古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化上。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发生根本性改变,绝大多数人对文言文望而生畏,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对诸多传统文化不解其意,甚至理解偏差者不在少数。其次是要从社会精英阶层所理解的小众文化,变成广大民众所掌握和应用的大众文化,其间有一条很大的沟壑。虽然近年来许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但大多属于“庙堂之高”和“阳春白雪”,不够接地气,仅在学术圈内或院校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在社会普通民众中不甚了了。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不少诸如国学堂、国学院等组织,对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的解读,甚至出现负面的庸俗性的误读乱释现象,鱼龙混杂,乱象频发。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结合点难以找准找好。传统文化怎样服务于新时期建设与发展,在当下如何获得新的不竭的生命力?现代文化如何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新的创新和创造?其结合点看似容易但找准找好亦很难。
传统文化创新难,有以下诸方面之表现:一是难在内容的创新上。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历经多种社会政治形态和变革,哪些是优秀的精华需要去传承?哪些是封建糟粕需要去抛弃?哪些值得去深入发掘并为当今所用?哪些不值得花气力去整理和发扬?二者间并没有一条现成的标准和尺度,亦没有现成的路径可言。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深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有所启发和受益,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精神食粮。二是形式上创新有难度。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摸索探寻。用现代化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文化,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去喜爱、去接受、去掌握,为当下乃至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三是融入融媒体乃至现代社会较难。这里面有个二次转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语言向媒体语言转化再向大众语言转化;单一传媒独家效应向立体传媒综合效应转化再向社会公众转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着力实践的。
尽管如此,融媒体时代在给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两者可以互为促进、共同提升。主要表现在:
一、在内容转化和创新上与时俱进,已经呈现出较为清晰的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深厚,知识点多,不易把握。长期以来,即使在学界,往往也争论不休,难以形成共识。可喜可贵的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18条,对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路径。尤其是在第5、6、7条里,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即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这些内容的确定,为融媒体的深度宣传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
二、在传播的方法上已经有了新手段,融媒体方式迅速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中。在当今社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新媒体异军突起,新手段层出不穷,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已经初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但传统媒体也仍然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喜的是,融媒体的概念和方式方法,能够迅速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所接受、所运用,并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如人民日报开设了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发出了许多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起到了带头和促进作用。
三、在形式转化与创新上跟上时代节拍,已经涌现出一批现代高科技的表达方式。藉以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重新演绎,再造文明之梦,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深圳博林集团本着“启蒙”“传承”“融合”的主题理念,提出“文化再造”活动。从2014年5月起,该公司推出“Hello Kongzi(你好,孔子)”的再造品牌,并创造出一系列活泼生动的卡通孔子形象,作为文化载体,先后在中国深圳、台湾和巴基斯坦、美国、加拿大等地亮相,每到一处都深受当地人喜爱,并引发数十万人参观。“Hello Kongzi全球文化巡展”,以动漫、文创商品、图书、舞台剧、人文空间等多元化载体的形式呈现,借助网络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让全世界人民以另一种方式来了解中华文化,成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狂欢盛宴。
四、在寓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转化与创新结合上有作为,已经探索出一些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一批群众易记易懂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开始出现。如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门开设了“国学台”,开通APP,同时举办中国少儿“新六艺”大奖赛、中国少儿国学春晚等活动,吸引了全国众多青少年的关注和参与。再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播出以来,选手们“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韵,使许多人为之折服,在社会上引发出一股“诗词热潮”。它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魅力,触动了国人早已内化于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时促使媒体人探索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路径。
(作者系常州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中国国学中心展陈指挥部副总指挥)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