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点燃心火

发布时间:2018-07-0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强 飙    

如何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对每个家庭和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领域出现一些滑坡现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抓得不牢;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重视不够;重科研轻教学,尤其是科研的量化指标,使一线教师没精力也没动力去培养学生,尤其在思想领域,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思想政治教学存在课程针对性不足、教学整体效果不佳的问题。这些进一步造成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不深不透,一部分学生甚至对重大是非问题、理论问题认识和判断上存在错误、模糊和偏颇,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培养“什么人”这个大问题。因此,我们要直面这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提升:提高针对性,汇聚正能量;遵循规律性,提升获得感;增强亲和力,突出时代感。

提高针对性 汇聚正能量

思政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其意识形态性。思政教育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其教育的开展需达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都要为这一目的服务,无论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还是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宣传教育,都要以正人心为导向汇聚正能量,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明了“四个正确认识”,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教育同样需要实践的沃土。思政课堂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学,特别是要联系当下社会发展实际,讲好中国历史中国故事,讲清中国理论中国道路。比如,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中近史”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欠缺,要“将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中近史”的教学全过程,并且让学生懂得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国家和中国共产党息息相关,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你站在黑夜黎明的界点,手中挥舞的是共产主义的红旗,宣言开创一个新的时代”的诗句。

借助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汇聚正能量的一项重点工作。搭建网络思政平台,推进网络思政载体建设,强化网络舆论导向,营造校园正向网络文化氛围,依托网络汇聚起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让这种声音渗入学生的思想深处,思政教育才能达到化人的效果。

遵循规律性 提升获得感

教育要遵循规律,思政工作概莫能外。首要是找准思政教育在各学科教育中的定位,要立足大系统,统筹素质教育全局,从学生的核心素质体系中归纳出思政教育的指向和具体目标。关键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让思政教育集中指向学生的核心品质,让学生立足思政教育培养建立起强大的心理素质、牢固的社会责任感、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动手技能以及坚韧的意志品质。落脚于既满足学生发展的期待,又夯实学生进一步实现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建立起领航其他素质、运用知识能力的航标,发挥思政教育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支柱作用,形成素质教育的协同效应。

大学教育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特别是确立信仰和塑造灵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的课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目前来看,培养思政名师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最为迫切的任务。要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有所获益,必须大力加强思政队伍包括教学名师建设,造就一支能给与学生更多灵魂影响的灵魂工程师队伍。在这一工程中,要大力开展优秀师资的培养,使具备多学科背景、拥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热爱学生的干部教师脱颖而出,改善思政师资培养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源头活水,让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名师的培养下接续涌流。“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一项重大课题,在实践中,需要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界限,需要发掘各学科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引导高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成才指标体系和结构。

增强亲和力 突出时代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当代青年学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敏锐的头脑、细腻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如何把这些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挖掘出来,思政教育需要切换到学生的视角,改变方法和手段,把固定的教材转化为丰富的教学,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把课堂的灌输转化为课内课外的吸收,增加亲和力和亲切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课内教学要善于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剖析深奥难懂的理论;充分采用“道德与法小品比赛”“校园公德随手拍”等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使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如何让学生欣然理解并接受200年前的伟人思想,这需要教师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去诠释和解读。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讲起,介绍“八小时工作制”“义务教育”“劳动法”的来历,介绍青年马克思在波恩大学求学时恰同学少年激情飞扬的岁月,介绍他为穿越门第赢得真爱奋发变身超级学霸,这些故事与台下听课的学子心路历程何其相像,更易于吸引青年学子走近马克思,进而读懂马克思,最终喜欢马克思。

要想上好思政课,思政教师必须打破教学定式,走出“舒适区”,把学生的期待、学校的努力、社会的目光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教学实践,将200年前的历史与不断发展中的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连接在一起,让身处21世纪的青年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需要、中国的需要。让课堂散发真理光芒,让学生点燃心中的灯塔,这就是我们思政教育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何 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