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几年来,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大,城市面貌、文化欣赏、生活方式都日新月异了。人们容易志得意满,可这中间存在某种危险,包括读书、思考和表达。
现在很多人不再读书,而是查书。检索成了他们最大的能力,而对阅读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太关注了。检索其实很容易,今天的阅读,甚至博士论文的写作,大都靠检索。书不是一行一行读下来的,是检索出来的,表面上整理的材料很丰富,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但机器的味道很重。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得到的东西不是读来的,是靠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读书的一些很重要的功能,比如自我修养已经没有了。
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书卷气就出来了。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而阅读的功能更强调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思维的变化。当读书被网络阅读取代后,引发了一个问题:很多人一边读书、一边听音乐、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养成了发散型的思维,已经很难集中在一点了。而古人读书要有精神,要坐直,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状态了。过去的人一个月甚至一年只钻一本经书,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抠,所以他的思维很容易集中。而今天的人,东西南北串,思维是很活跃,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也什么都不深入。
我们今天太多地在强调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思考是有维度的,以前的维度是时间的维度,现在的维度是空间的维度。我们以前的思考是古代怎么样?现代怎么样?更多的思考维度是时间性的,就是考虑这个事情是如何演变的。而今天的思考维度是空间性的,欧洲、非洲、南极、北极、海南、桂林随便地跳,这种思考是缺乏深度的,是没有历史感的。所以今天的人大多数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人的知识相差不大。知识在平面化,大家读的是同样的书或者是同样的信息,然后思考都在同一个层面,这影响到我们思考的深度,很难再集中精力用心地琢磨一件事。
朱熹老先生800年前对于读书的说法,今天看来其实还是很切中时弊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说读书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这样的读书,今天已经被各种轻松的阅读取代了。当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800年前那个阅读的状态还是值得思考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