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往往是党的精神宣传、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想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大政方针和惠民政策传递到村民心坎上,必须充分考虑农村政策理论宣讲工作的特殊性,精准施策。根据地方实际,镇江句容市以打造乡村版的“金山理论讲习所”为抓手,在全市各乡村社区开展宣讲,让党和政府的声音精准传达。
细分三类受众,理论讲习导向性更强
农村理论讲习首先要“对路子”。句容通过划分村社干部、普通党员、广大群众三类受众群体,因人施策推进宣讲工作。一是村社干部层面求深。村社干部是农村工作组织者,肩负上情下达的任务,必须学在前、思在前、走在前。把村社干部作为农村理论讲习的核心层,通过听讲座、学原文和谈体会相结合,对党的理论深学一步、学深一层,真正成为党的理论在农村的引领者和传播者。二是普通党员层面求实。在村里,普通党员起着表率、标杆作用,党员行动的先进性源于思想的先进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把村里的普通党员作为理论讲习的中间层,结合组织生活、党日活动,开展微宣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讲促学,以学促思,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员责任。三是广大群众层面求广。扎根乡村的理论讲习所要发挥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感化人的作用,把广大群众作为理论讲习的基础层,推动理论深入浅出,创新理论宣讲形式,让群众愿听想看能接受。
把握三项指标,理论讲习黏合度更高
理论政策要与基层“零距离”。一是提高送达率。在抓好实体讲习所的同时,利用网络进行同步推送。不仅整合了户外大屏、电视中屏、手机小屏,句容更拾起遍布乡野的大喇叭,开设《理论之声》,形成“三屏一声”传播平台。二是提高参与率。依据调研结果,制定选题“菜单”供基层“点单”,实现理论辅导“供需”对接;在形式上突出“面对面”,组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百姓名嘴宣讲团,面对面、无缝隙地开展讲解工作。三是提高点赞率。以村民评价为导向,提升活动的生动化、有形化、多样化。创作“理论+文艺”作品,搬上高人气的乡镇“百姓大舞台”,并建立优秀节目评选激励机制,组织“基层行”系列巡演。
推动三个融入,理论讲习执行力更大
理论宣讲要为“乡村振兴”大战略服务。一是融入镇村目标考核。将金山理论讲习所理论宣讲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目标考评体系,科学量化标准,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从机制上保证理论宣讲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开展。二是融入精神文明实践。以理论宣讲引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理论讲习的渗透力。结合农村社区文明实践站的建设,抓身边典型,树本地标杆,寻最美乡村故事,让先进人物登上讲习台现身说法,让台下村民感悟正能量。将课堂开在重点项目建设现场,通过参观学习让村民了解全市的发展脉搏和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认同感。三是融入“三会一课”。三会一课是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有效架构和重要途径,所涵盖的全村干部和党员也是理论讲习的重要层面和重点群体。打通讲习所与“三会一课”,统筹安排理论学习的频次和范围,强化思想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