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过程中,应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从决策、教学和管理等层面聚力打造“三位一体”大思政教育共同体。
“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大思政”教育模式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强调从全局和根本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多元主体参与性。传统的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只在师生之间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割裂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将其他教育主体排除在外。在“大思政”理念下,应转变为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包容性”活动,将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高校党政干部、学生干部、各部门的管理者以及家长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活动中,贯彻“全员育人”理念。
第二,教育活动全程性。传统观点认为学生只是在思政课堂上接受教育,忽略了教育的时间延续性和空间延展性。“大思政”教育模式强调,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即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的各个阶段以及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除了课上、课下的学习交流,以及从入校到毕业甚至走上工作岗位的整个时期,都需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育人”。
第三,教育手段多样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直以来存在着仅局限于课堂“说理”、课程考核等单一化弊端。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更要促进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等的培养,促使育人目标内在统一。这必然要求思政教育采取多样化教育平台和方法,实现教育资源和手段的整合与互补,做到“全方位育人”。
“大思政”教育共同体的三重维度
以整体性的思维视阈,构建决策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来培育和塑造具有责任和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第一,教育决策共同体。构建能够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决策的决策共同体。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师员工参与思政教育决策的工作机制,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积极性,充分吸收内化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等的工作智慧,让各类参与主体都能发挥“主人翁”意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科技来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并保证决策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不定期地对决策目标的实现效果和实施进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修正决策行为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二,师生关系共同体。一是促进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着力进行的是基于经验基础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这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思想认知、学习践行的互动和对话过程。二是加强师生“共生、共存”的和谐交往。教师将学生视为具有能动性和创造的个体,学生把学习过程视为与教师共同分享情感体验的过程。三是实现师生相互尊重、协同发展。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探究者,师生应相互尊重、彼此负责、共同发展。
第三,教育管理共同体。以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管理共同体,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脱域”难题。在“大思政”教育理念和格局下,思政教育的管理方不仅包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而且包括班主任、辅导员、相关管理人员等全体教职员工。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互补,产生“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
总之,教育决策共同体是顶层设计和保障机制架构、师生关系共同体是主体和中间环节、教育管理共同体则是基础和支撑。三种共同体结构交叉、功能互补、效力互助,构建起“三位一体”大思政教育共同体格局,从而更好地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位一体”大思政教育共同体构建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突出其生活性、实践性,创造出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工作机制。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大思政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大思政教育共同体构建全程。这要求我们不论是在教育决策、教学活动还是管理工作中,都应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出发,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人文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情况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二,构建常态化大思政教育的领导、保障和支撑机制。一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以“集体领导、党政合作、科学决策”,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二是应从组织和体制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构建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大思政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应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教学、学习、科研、决策和管理等全方位互动的数字化支撑。
第三,推广探究型大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以师生讨论交流、生生互动为基础,促进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培育求异性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教师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也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接受者,二者均以参与者、学习者、评价者的身份共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
第四,探索生活化大思政教育管理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递,更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成长。因而,不应将源自生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变成呆板的行为控制和规训,而要注重教育管理过程中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渗透于学生完整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之中,促进他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外在行为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作者系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