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提出,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走在前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之举,是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盼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举措。
文艺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就是要立足江苏文化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历史基础,通过先进的文艺创作理论创作出一批传得广、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社会各界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江苏具有良好的基础。第一,江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江苏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江苏地区一直都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苏文化多元,吴韵汉风的文化风格,鲜明多元和善于“变通”、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不断创新的文化气质,彰显了江苏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个性。江苏文化遗存众多,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江苏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兼具江、黄、淮、运、海五水通衢的特点,显示出东西交融、南北兼容的鲜明特色。
第二,江苏有积极的财政投入。江苏省2017年在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安排26.08亿元,同口径增长7.3%;2018年在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安排27.86亿元,同口径增长6.8%。江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省级艺术基金——江苏艺术基金,扶持艺术创作。
第三,江苏有利好的文化政策。仅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繁荣文艺发展的政策文件。2012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2012年5月省委宣传部印发《江苏优秀文化成果奖励办法》;2012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1月省委专门印发《中共江苏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2017年11月省委常委会通过《江苏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2018年出台《江苏省文艺精品剧目剧本扶持办法(暂行)》。
第四,江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省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演出、展览,比如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南京森林音乐会、百家金陵画展、扬子江作家周、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傅抱石双年展、林散之双年展、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等,培养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据统计,2017年全省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事业)国内演出35836场次,国内演出观众16176996人次;公有制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企业)国内演出10739场次,国内演出观众5517100人次;艺术表演场馆(事业)艺术演出926场次,艺术演出观众745364人次;艺术表演场馆(企业)艺术演(映)出410539场次,艺术演出观众14002910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组织文艺活动13228场次,观众9454812人次,举办展览1553个,参观人次为1934917;艺术展览创作机构年度展览总量721场次,参观人次为5918334;美术馆自主办展474个,参观人次为5914134。无论是文艺活动的演出场次、艺术展览个数,还是观众人数都在全国各省中排在前列。
第五,江苏有人才优势。江苏历来重视文化人才培养,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以“333工程”“五个一批”“青年文化人才”等工程为依托,培育了大量的文艺优秀人才,构建了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舞台艺术人才队伍业务水平较高,在全国处于前列;美术人才资源底蕴厚实,新人辈出;群文人才队伍遍布全省城乡各地,基础较好;文化产业人才有较强竞争力;图书文博人才实力雄厚;新一代文化科研人才队伍正走向成熟。
近年来江苏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突破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了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繁荣景象,但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有高原少高峰。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既要有高原又要有高峰,既要有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又要有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如何更好地建设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第一,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创作种类繁多的文艺精品。
第二,完善文艺创作的激励资助机制。一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扶持不能完全靠市场发展的文艺创作演出,大幅度提高对精品力作的奖励额度。二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艺创作投资领域。三要优化财政资助奖励方式,既要有文艺创作前的启动资助,又要有文艺作品出来后的后期资助,并逐步加大后期资助比例,提高财政资助文艺创作的使用效率。在重奖精品力作的同时,也要鼓励激发基层文艺创作热情,只有文艺事业全面繁荣,才能形成精品迭出的局面。
第三,打造文艺精品的传播评论平台。打造文艺精品,文艺创作、文艺传播、文艺评论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重视文艺创作的同时,不可忽视文艺传播和文艺评论。文艺传播为文艺精品插上腾飞的翅膀,文艺评论可促使文艺作品精打细磨成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精品。为此,要着力打造文艺精品的传播与评论平台,提升文艺精品的影响力、引领力、凝聚力。
第四,建立文艺创作的科学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评价文艺作品,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对文艺人才的评价,要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思维惯性,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