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播中华文化的美学种子

发布时间:2019-03-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珍一    

她历经磨难,却笑傲人生;她著作等身,却优雅恬静;她一辈子颠沛流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她数十年甘当人梯和灯塔,做后来者的引路人。她就是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而诗词,能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少女时,父亲在战乱中失联,母亲在伤病中去世,叶嘉莹写了八首哭母诗;婚嫁后,丈夫被捕,她独哺幼女,以教书为生,支撑起全家,写下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中年时期丈夫潦倒多病,大女儿女婿车祸又与世长辞,她为女儿作诗十首闭门不出。似乎叶嘉莹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与诗词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段痛苦阴霾,也都是在诗词的支撑下走了出来。叶先生说:当你把你的悲哀、痛苦用诗写下来,可以消解你的悲痛,也可以保存你的纪念,这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件事情。

不论现实的生活多么残酷、无奈,她总能在精神的世界里找到慰藉,只要一站在讲台上,立刻就神采奕奕起来。1966年,美国汉学界想研究中国诗词,叶嘉莹受邀到美国讲学,后来又接受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当时校方规定:必须用英文授课。用英语讲中国古典诗词,这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为了生计,她没有别的选择,晚上两点还在查字典备课,再用蹩脚的英语把诗歌的感动讲出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叶嘉莹的授课,震惊了整个学界。

1979年,落叶归根,55岁的叶嘉莹回到北京,她像重新回到了生命的起点。先去了北大,后来在南开校长的盛情邀请下,她来到天津。至今,还有人记得她在南开讲课的盛况:30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楼梯上也坐满了学生,甚至连窗户上都趴着人。

此后的30多年间,叶嘉莹在加拿大和中国两地奔波,除了南开之外,她还在北师大、复旦、南大、川大、云大、武大等地讲学。每年她就像候鸟一样迁徙,一半时间在中国讲学,另一半时间在加拿大做研究。她的足迹不仅遍布大江南北,还跨越亚欧美三大洲,把中华文化的美学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她做这一切,全是自费,叶老只有一个心愿,要让更多中国人读诗、懂诗。2015年,91岁的叶嘉莹先生终于飞不动了,最终落脚南开大学,南开也专门为叶先生建了迦陵学舍。20186月,叶先生拿出一生积蓄1857万元,在南开设立奖学金。她希望今后即使自己不在了,中国诗词文化也能一直传承下去。

生命不息,教学不止。如今已是鲐背之年的她,却依然工作到凌晨两点,面对衰老,面对晚年,她没有丝毫的恐惧与不甘。世纪老人,半生漂泊,最终落脚在南开大学,用母语自由地教授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叶先生说这是她最好的归宿。叶先生把余生都用在教书育人上,也许有一天会如她所说,人的生命会像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她愿意将生命之光结束在讲台上。

责任编辑:焦高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