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苏东坡

发布时间:2020-02-2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莫砺锋    

  苏东坡一生中坎坷非常多,很长时间处在逆境中。那么,在坎坷的处境下,怎么能够淡定生活下去,苏东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后人在谈到苏东坡在逆境中的表现时,往往片面地归结为他性格中有一种旷达的因素。什么叫做旷达?旷达的基本意思就是看得破、想得开,什么事情都不当它太严重。

  但是,仅仅有旷达,他在黄州、惠州、儋州是支撑不下去的,特别是第一次的打击太严重了,前面一路是春风得意,一下子人生跌入低谷,变成了一个流放犯人,这是一般人受不了的。

  我们在苏东坡的书信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苏东坡到了黄州以后,一开始内心也感到苦闷、孤独和委屈。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坏事,出于公心向朝廷提意见,却受到这样的打击。郁闷的苏东坡在寒冬腊月的夜里面,跟两个朋友到赤壁山下去,两个朋友留在船上,他一个人爬到了山头上。黄州的赤壁山两百多米高,他上去以后,发现冬天的夜景没什么可看的,无非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片箫条的冬景。此时此刻,站在赤壁山风口上的东坡心情很不好,《后赤壁赋》里说得很清楚,叫做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四周静悄悄,有一种悲凉感、孤独感,内心还有一种恐惧感,因为当时朝廷还在搜集他的罪证。但是苏东坡挺过来了,他挺过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旷达,而是坚韧,是对人生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有位朋友写信安慰他。苏东坡就回信说,你干吗要这么悲悲切切地来安慰我,我们这样的人本来对自己的道德是充满自信心的,认定自己在政治上的见解是正义的,为国出力,为国家提意见,这是对的。所以,内心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尽管遭遇不幸,受到坎坷,遭到打击,信念是不变的。

  苏东坡首先是对人生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然后再辅之于旷达,这就使他拥有了一种无往而不胜的精神状态。

  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惠州,接着又被贬到儋州。北宋时候海南岛是鬼门关,中原去的人十去九不回,他62岁才去的,朝廷里他的对头就希望他死在那里。没想到,三年以后,65岁的苏东坡又回来了。

  苏东坡这个人,你可以摧残他肉体上的健康,却没法从精神上打垮他。他精神上的坚定、旷达,能让他应对种种打击。我认为东坡在逆境中的表现,对今天的我们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人生在世,谁不碰到挫折。少数命运的宠儿也许一帆风顺地走过来,但这样的人很少,多数人总会碰到一些挫折。换句话说,我们普通人难免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暂时处在逆境中,各方面都不顺。问题在于你怎么办,你碰到挫折了,处在逆境中了,你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它,这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苏东坡一步一步走过来,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坚韧、旷达、乐观的心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责任编辑:焦高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