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铁军精神是新四军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所创造的,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我党珍贵的精神财富。盐城是新四军军部重建所在地,新四军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丰富,境内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共计248处,以烈士命名的镇村有128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98个。近年来,盐城市实施“五大工程”,厚植红色基因,打造文化标识,弘扬铁军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凝聚起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施载体提升工程,红色标识更加彰显。强化政策制度保障,以政策文件和地方立法形式保障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让每一块红色遗存成为一个课堂,每一家教育基地成为一所学校。印发《关于传承弘扬铁军精神的实施方案》,下发《关于做好全市革命遗址修缮提升工作的通知》,出台《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市县将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对革命遗址和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注重修缮提升平台阵地,改善新四军纪念馆环境,提升展陈设施水平。高起点打造新四军纪念馆,创建全国新四军题材馆核心基地、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铁军精神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标识,对以烈士命名的128个镇村烈士纪念设施,按照“一县一品”原则,根据“有墓、有碑、有亭、有阵地,周边环境整洁”的要求进行修缮提升,设置烈士事迹陈列室和地名标志牌,介绍地名来源、烈士生平事迹等。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以烈士名字命名广场、医院、学校、道路;在公园、广场、绿地设计建成一批铁军文化标识,彰显红色文化标识度,不断加大铁军文化宣传力度。
实施研究阐述工程,内涵挖掘日渐深化。组织新四军干部学院、纪念馆、研究会,驻盐高校等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以年度课题形式对铁军精神进行立项招标。加强理论研究,鼓励理论工作者在会议、期刊上发表铁军精神研究的最新成果,勇于“发声”、善于“亮相”,提高显示度。搭建研究平台,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铁军精神内涵的研究阐述,通过“铁军精神与群众路线”研讨会、“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铁军精神”座谈会等深入挖掘铁军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四军铁军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学术征文和理论研讨,邀请专家对铁军精神进行研讨论证。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发挥政府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2016年以来每年社科奖励基金项目中都设有铁军精神研究专项,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市委党校在年度课题中均设立相关专项。组织专家学者参加高层次的新四军研究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在《光明日报》《群众》《铁军纵横》等报刊及相关会议上发表提交研究成果200多篇。
实施艺术创作工程,精品力作层出不穷。一是主题创作强。联合省广电总台重点打造文献记录片《铁军魂》,全方位展示铁军精神的实质内涵。推出电视片《新四军1941》《盐城抗战百名英烈传》《盐城抗战影像记忆》等。组织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将弘扬铁军精神主题列入重点文艺题材规划,创作出《烽烟桃花飞》《战地黄花》等一批红色精品力作,艺术化传播铁军精神。二是展现形式多。大型红色题材现代淮剧《送你过江》三次登上首都舞台;编创杂技剧《华中鲁艺1941》,编排反映128个烈士命名镇村烈士事迹的大型舞台剧《红色印迹》,牵头组织编印《烈士地名印记》,红色效应进一步放大。三是对外影响大。推出新四军题材原创歌舞剧《烽烟桃花飞》,荣获第十届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淮剧《送你过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荣登省文华大奖榜首。
实施传播弘扬工程,基因传承有声有色。融入党性教育培训。加强铁军精神学习,把铁军精神作为盐城市县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实现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铁军精神学习全覆盖。把铁军精神纳入“周一大讲堂”“黄海讲坛”和“道德讲堂”教育计划,开设专题讲座,拓宽教学领域。新四军干部学院把铁军精神作为主体班次和拓展班次必修课程,2018年以来共开设班次360多个,参训3.3万人次;把传承弘扬铁军精神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抓手,强化主题教室、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展厅等载体设置,融入专题开发、教材编制、体验教学等环节,打响新四军铁军精神教育品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盐城市县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到铁军精神主题教育馆学习近20场次。融入全日制教育课程体系。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等驻盐高校把铁军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传承铁军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通过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专题实践课、社团活动等,用铁军精神教育人、塑造人,彰显学校铁军精神办学特色。教育部门把铁军精神融入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组织编印新四军历史和铁军精神的校本教材,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同时把铁军精神融入全市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不断丰富教育形式。融入全民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传承铁军精神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宣讲比赛,运用烈士命名镇村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初心课堂”。
实施宣传推广工程,精神力量全面辐射。加强媒体融合推广。盐阜大众报、盐城广电总台开设“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美丽盐城”专栏,深度挖掘新四军将士的红色故事。开展“追寻铁军足迹 牢记初心使命”——跨越八省一市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组织记者重走铁军路,实地采访报道,每地一个整版,以“图文+视频”的形式报道新四军抗战的辉煌历程。组织“128个烈士命名镇村行”集中采访宣传活动,对128个烈士命名镇村“家家到”,邀请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出镜访谈。《解放军报》刊发《128处,这座城以地名缅怀英烈》、《新华日报》刊发《精神谱系年度策划之新四军铁军精神》专题报道,铁军精神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开展主题宣讲活动。组织128个以烈士命名镇村清明集中祭扫,全市128名来自烈士镇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走上宣讲台,讲烈士故事、谈家乡变化,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爱家的热情。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将铁军精神重点剧目列入每年文艺打造计划,优秀作品进镇村、进学校、进企业。搭建全面推广平台。推动大型原创舞剧《烽烟桃花飞》和淮剧《送你过江》等重点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巡演,纪录片《新四军1941》在各大媒体展播。优化调整新四军廉政文化旅游专线、铁军精神现场教学线路、红色历史文化之旅一日游等3条主题线路,把盐城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盐城好人馆纳入其中。重点打造具有旅游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红色旅游线路,将全市的红色文化场所形成线、连成片、构成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优势,使铁军精神逐步走出盐城、走向全国。
(作者单位分别为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盐城市委宣传部、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