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同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中共中央决定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同时留下一部分武装力量来领导群众,并在苏区设立中央政府办事处,陈毅同志担任办事处主任。在项英、陈毅等同志的领导下,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队伍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游击战争。
三年游击战争是十分艰苦的。陈毅同志之前因在兴国县老营盘指挥战斗时遭到炮弹袭击,身负重伤,辗转几所医院都因为条件有限,无法医治,最终导致病情拖延,长时间高烧不退。后来,医生说必须要拍X光后,才能做手术。医院里虽然有X光机但没有电,陈毅只能向中央写信请求借用无线电台的电源并得到许可。
当时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实行“白色恐怖”,并组织“还乡团”“铲共团”“暗杀团”等残酷屠杀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而留守中央苏区的战士大多是伤员,战斗力极弱。党内、军内有很多人产生了动摇,脱离队伍,想要回家,红军实力进一步削弱。尤其严重的是,当时弹药装备不足,每人只有几颗子弹,而且都是翻造过的子弹。手榴弹有的不爆炸,有的直接在战士的手上就爆炸了。陈毅曾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们已经差不多到了灭亡的边缘”,“四面是敌人,到处是枪声,这里喊捉,那里喊杀,军队不能抵抗。老头子、小孩子、妇女,满坑满谷、满村满野地跑,听到这边枪响往那边跑,听到那边枪响往这边跑,真是一片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医疗装备和战斗物资的短缺尚可克服,而内部人员的叛变则威胁到陈毅的生命。中共中央撤离苏区后,留守南方的红军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中央失联,陈毅同志热切盼望能够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以便能得到中央对南方革命工作的指导和指示。1936年9月,驻扎在梅岭斋坑的陈毅收到一封信件。信中称,中央派同志带来重要指示,要求中央分局负责同志到大余县城南的一个饭店里接头。
写这封信的人名叫陈海,原是湘鄂赣省委派到敌军四十六师做兵运工作的,这时候已经叛变,他写这封信的真实目的在于抓捕驻扎在当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分局的负责同志。陈毅来到大余县城才知道陈海叛变的情况,回到驻地时,叛徒陈海已经带着敌人将梅岭斋坑包围起来。由于红军战士隐蔽较好,敌人一时没有找到便气急败坏地采取了困锁政策,这一困就是二十多天。在这二十多天里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红军不能生火做饭,同时由于撤退仓促没有粮食可吃,战士们只能找一些野果、野菜充饥。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同志旧伤复发,身体极度虚弱,考虑到敌人的严密封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以慷慨赴死的勇气和决心写下了三首绝笔诗,以激励后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的解放斗争到底。这就是著名的《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同志虽然身处绝境,但诗中没有丝毫惧难畏死的情绪,全诗体现的是一名马克思主义战士视死如归,忠于信仰,相信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必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正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与种种苦难不断斗争中取得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胜利也正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艰辛开拓的结果。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或是天灾,或是人祸,或是妖魔,或是鬼怪。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早已抱定必胜的信念,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天斗地的革命斗争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