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头,所有演出都叫停延期的当下,江苏省昆剧院引领了一波满满正能量的风潮。从1月29日到2月1日,他们与网络直播平台合作,独家放送四台珍贵演出实况,同时进行公益募捐。观看直播的2200多名网友来自于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印度等39个国家和地区,门票共计收入37001.99元,定向捐往武汉协和医院。“弹幕满天飞,爱豆随便撩,昆曲就是这么潮。”网友们说。
圈外人很难相信,“百戏之祖”、600岁昆曲的观众群,竟以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为主。在人们的印象中,听戏看戏的,不都是老人吗?这种圈内外的认知差异,正是由传统经典文化既有传播方式的茧房效应所致。随着昆曲与年轻人、时尚潮流、现代传播手段越来越多的碰撞,“茧房”在破壁,圈层被跨越,昆曲示范着一门古老艺术在当下的年轻生命状态。
老戏新演,品牌传播护佑经典
在不少剧团、剧目创演都要靠政府扶持的昆剧市场,有一个商业演出品牌独树一帜,创下精品口碑。一大批年轻忠实拥趸能够对暗号般地诵读出含有品牌名的诗句:“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剪”,出自《桃花扇》的这一名句,赋予了品牌纯正的昆曲气质。
创立于2011年的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于2013年开始推出“春风上巳天”品牌演出,并进行了商标注册。“春风上巳天”LOGO右下角还有一枚印章“南昆风度”,同样是经过注册的版权商标。传统戏曲行业版权意识薄弱,在其他艺术市场相对发达的演出品牌、风格品牌在这个领域都是新鲜事物。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开始运作演出与活动后,就着手建立自己的辨识度。这些方式,都极易被年轻人接受。
“春风”品牌运作剧目均依据传统,但其改编、呈现和传播方式,则深深浸润着现代意识。比如,在“春风上巳天+南昆风度”的舞台美学中,有一大特征就是黑底幕和空舞台,这并非传统舞台特点,更像是传统镜框式舞台加现代黑匣子剧场的合体。这样的变化符合当代简约主义美学潮流。而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舞台,是为了聚焦演员的表演,放大表演的细节,这也正是南昆风度的精华所在。
“春风”演出常用独特创意整合古老的表演形式。比如经典剧目《桃花扇》,他们策划出“一戏两看”的形式,第一天演全本,重在讲故事,第二天演串折,聚焦不同行当的表演魅力。2017年在全国巡演,一路火爆,成为当年的现象级演出。在此基础上,他们提炼出“晚明”概念,于2018年跨年时,将《桃花扇》与《铁冠图》打包成前所未有的“秣陵重到——晚明折子戏专场”演出,竟然使这两场大悲剧在新年满座。
这些底蕴厚重的剧目,针对年轻的观众群体,却有着萌萌的视觉系宣传。“春风”品牌持续原创开发的昆曲卡通漫画系列,从纸面走向了文创周边,也是粉丝爱物。坚守传统核心不走样,传播方式潮流接地气——当下的年轻人生长于物质相对富足的年代,只有这两方面都地道,有文化,有品质,才能让他们真正叫好。
跨界创意,破圈传播扩大昆曲朋友圈
2019年紫金文化艺术节上,《惊·梦》昆曲创意影像展成为现象级产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参观后赞扬该展览是用心之展、创意之展、融合之展,鼓励展览走出去,和国际对话,用现代思维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惊·梦》昆曲创意影像展由新华日报昆虫记戏曲工作室策划执行。作品叠加江苏两大世界级遗产资源——昆曲和园林,是目前为止展览规模最大、尺幅最大、别具新意的戏曲题材创作摄影。怎么想到做这样的作品?主创团队说,昆曲的传统影像表达多是剧照,总的来说是圈内人思维,难以“出圈”,其实昆曲有足够多的美学内涵,适合进行通识、广谱的挖掘传播,给更多的人看。《惊·梦》影像不是单纯的舞台再现,“以昆曲为蓝本,但绝不局限于昆曲。专业人士看专业,不懂专业的人,同样可以从中感受自己捕捉到的美”。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王方说,“当我看见《惊·梦》昆曲创意影像展的作品时,我觉得那些照片拍出了《牡丹亭》真正的意境”。戏曲中的《牡丹亭》,依然是舞台艺术。《惊·梦》将《牡丹亭》抽象的戏剧空间具体化、视觉化、梦境化了,用摄影这种具象的、写实的手段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惊·梦》昆曲创意影像展开幕后,观众络绎不绝。主创团队的初衷达到了:圈内人来了,更多的是圈外人,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社会各界人士。主创团队认为,这恰恰说明,昆曲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有活在当下的生命能量,可以和各种跨界创意对接,她是古典艺术,也可以是当代艺术,传播者应当用当代思维将她的当代性挖掘出来。
在苏州,沧浪亭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从另一个创意角度挖掘着昆曲的当代性。
在最经典的苏州园林里,用出自苏州的艺术形式昆剧,请出最著名的苏州夫妇,演绎苏式生活,传递苏州文化——跟随“沈复和芸娘”在沧浪亭内移步换景,让人深感昆曲在此得到了合适而雅致的呈现。
《浮生六记》自2018年七夕在沧浪亭首演之后,观众群体面貌逐渐清晰:来自北上广深和南京、武汉的35岁以下观众为多,女性、高学历、中产以上人士居多。来自江西的蒋姓夫妇说,朋友推荐他们到苏州来看看这个项目,看完之后,纯正的苏州味道令他们感到“值”。第一次听到昆曲,会介绍更多的朋友来看。
借助现代化的文旅融合,昆曲就此破圈。
先锋探索,艺术传播的极致之旅
2019年10月26日,苏州金鸡湖畔,中国大陆第一家徕卡画廊的第一个展览,与昆曲有关。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与摄影师李止合作的《素昆》在此展出。
四十余张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先锋观念。有的作品,用手的局部放大致敬前辈;有的作品,回到昆曲的发源地,带有原乡戏剧的探索;有的作品,只看到山石前表演者虚幻的影子。这些作品离人们熟悉的粉墨昆曲很遥远,但柯军说,把昆曲的化妆拿掉、服饰拿掉,是为了回到昆曲创作的原点。柯军借由《素昆》与德国徕卡碰撞、与先锋摄影碰撞、与哲学叩问碰撞,这些是传统昆曲不曾抵达的地方。
柯军一直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传统表演艺术家,在进行传统昆曲传承的同时,探索昆曲与各种门类艺术的国际对话,寻找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身份属性,是他坚持不懈的追求。
早在2010年世博会上,柯军带领江苏省昆剧院与日本能剧对话,碰撞出《朱鹮的故事》,在日本馆上演近7000场次。此后,这个演出发展出了一个国际合作“朱鹮计划”,与昆剧进行对话的,从日本能剧扩展到了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的传统表演艺术。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既独立表演传统剧目,也联合尝试实验剧。这也是传统昆曲不曾抵达的地方。
在“昆曲表演者”身份之外,柯军作为“艺术工作者”的那个角色在实验“新概念昆曲”。《奔》《浮士德》《余韵》……汲取传统的美质,融入新理念、新技法,在现代化剧场呈现出来,柯军走得很远。
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让昆曲青春地、当代地活着,而不是像遗老那样等待扶持,像笼中的朱鹮那样等待喂养。
柯军说,我们既要“最传统”,又要“最先锋”。今天的昆剧艺术工作者化身为两个主体:一支考古队,一支探险队。前者保护遗产不折不扣,后者发展创新毫无畏惧。他们各自背着行囊向相反的两极进发,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是昆曲发展的弹性空间,距离越大,弹性越大。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社)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