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焕发生机活力

发布时间:2020-02-2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丁思英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新形势下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创新之举。这项工作没有既定模板,也没有现成经验,关键是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探索,既把天线连上、又与地气接通。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徐州市贾汪区因地制宜,创新实践,通过四化建设,着力破解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哪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新问题,有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聚人气、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

  一、阵地建设全域化,着力破解在哪做的问题

  阵地建设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我们认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是要另起炉灶、大拆大建,而是梳理盘点、统筹调配好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在盘活激活上下功夫,在联通共享上做文章。针对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薄弱、涉农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我们通过统筹管理、三级联动,全覆盖推进区、镇、村阵地建设。一是摸清底数抓统筹。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资源,明确牵头部门,把分散在各条块的资源力量协调起来,统筹使用、协同运行。对基层文化、教育、农业、科技、医疗等涉农阵地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推动不同工作内容相互融合,将各类涉农惠农服务项目固化成志愿服务项目,制度化、常态化推送到基层,确保基层活动有内容、有阵地。二是分步推进全覆盖。坚持统筹设计、示范带动、全面铺开、分类提升的工作思路,扎实有序推进。首批选择1镇、2村进行试点,第二批扩大到34个所、站,通过层层推进、递进式发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实践站134个、实践点300个。大力推进两个中心同步建设,依托融媒体中心宣传矩阵,建设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形式宣传创新理论、发布实践信息、组织群众参与、展示实践成效。三是分类提升做示范。进一步细化建设标准,动态开展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评选,以星级评定促全面提升。首批评出2个五星级、7个四星级、15个三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中心四级线下阵地网络,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志愿服务规范化,着力破解谁来做的问题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的思维定势,通过1+1+4的工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一个1,即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一把手项目,纳入区对镇重点工作考核和机关绩效考核。第二个1,即建立一支联络员队伍。区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为每个村配备专职文明实践联络员,确保每镇3名、每村2(AB)以上。4,即成立四类志愿服务队伍:一是行政资源志愿力量,把可以下沉到群众中的行政资源,固化成志愿服务项目,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志愿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二是社会组织志愿力量,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充实志愿者队伍,引入驻徐高校的志愿服务资源,与镇、街道结成共建对子,深度参与文明实践;三是农村党员为主的志愿力量,组织农村党员、乡贤、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团员、热心群众等与村民建立联系户制度,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推动文明实践入户、见人、走心;四是村民互助志愿力量,充分挖掘农村邻里互助资源,形成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激发村民互助守望、患难相恤的朴素情感。全区已组建186个志愿服务大队、958个志愿服务小分队,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7600余次。

  三、服务内容项目化,着力破解做什么的问题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对接好上级要求和百姓需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主题活动项目和常态化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化推进,推动文明实践聚人气、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一是以民为本定项目。通过进村入户、网上征集、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梳理出群众最具代表性的需求,建立需求库,链接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形成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有机循环。二是双五标准选项目。着力在上下功夫,确保每个项目经得起群众检验和时间检验,要求每个项目要达到双五标准,即必须回答好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为谁干、在哪干五个问题,符合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定制度五定要求,让服务方式更规范、服务供给更精准。三是精准供需做项目。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区文明实践中心排出重点项目和重点活动,通过送单”“点单”“派单等制度化安排,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各地因地制宜设计有人气、能落地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文明实践活动,比如四点半学堂”“敲门大姐”“村民互助、共享服务等,既输血造血,促进文明实践常态化开展。

  四、机制运行高效化,着力破解怎么做的问题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完善机制、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志愿服务管理、联系群众三项工作机制。一是信息化平台让工作手段更科学。设计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E平台,对全区各文明实践所、站、点和特色志愿服务队进行规范化管理,指挥平台提供考勤签到、活动管理、工作日志、点单派单、共享服务、反馈管理等模块功能,区中心可以通过该平台指挥调度各地各服务队的工作开展,实现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建立大数据系统,让监督更便捷,考核有抓手。二是规范化管理让志愿服务更可持续。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际,完善志愿者注册管理和激励反馈办法,制定志愿服务礼遇办法和志愿者专业培训制度,对志愿者实施积分制管理,定期开展星级评定,对达到一定星级标准的志愿者给予免费体检、免费公交、免费区内游、积分兑换等激励奖励,让志愿者有地位、有荣誉、得实惠,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三是十必联工作法让服务群众更走心。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和先进群众的带头、带动作用,探索推行十必联工作法,健全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村两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在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时提供必要帮助,在群众家中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时上门联系。通过对群众的贴心服务,引导、教育和凝聚群众,让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贾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