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梦想的石油工人

发布时间:2020-02-2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田 明    

  编者按:田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工,高级技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职工、江苏大工匠、江苏时代楷模、江苏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田明从事井下作业工作35年来,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先后完成革新成果92项,获奖44项,授权专利34项,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一代石油工人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油田首席技师和中石化技能大师,回顾30多年的成长历程,我每取得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组织上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普通石油工人应邀参加九三阅兵观礼和国庆70周年阅兵观礼,这是我一生的荣耀。我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是中国梦成就了油田的发展梦,也成就了我个人的成长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经历怎样的艰辛和磨炼,无论是获得什么样的荣誉和奖项,我的舞台永远在现场,我的追求永远是解决生产难题,我的梦想永远是做一名有梦想、有追求、能奉献的新时代石油工人。

  现场是最好的舞台,爱岗敬业是实现梦想的源泉

  我是土生土长的油二代1975年随父母来到江苏油田,受铁人精神和父辈们献身石油精神的熏陶和影响,儿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石油工人。1985年,我从江苏油田技校钻修班毕业分配到试采一厂成为一名测试工,整天跟油管、工具等铁疙瘩打交道,干的是体力活,时常累得跟狗熊一样。当时我就想:这活儿要能轻松一点就好了。

  试油测试工作中经常要对封隔地层的封隔器进行保养,但拆装实在太费事。封隔器里有24根弹簧,弹力非常大,每次保养都要三四个小伙子一起干,费时费力。我反复琢磨,利用杠杆原理做了一个小工具,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拆装,甚至连一个女同事都可以做得到。同事们试用后,赞不绝口,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后来,工作中一有不方便的地方,我就想着改进改进;一碰到生产难题,我就尝试着捣鼓捣鼓。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工作没几年,我就搞出了十来项小成果。1987年,我还因此当上了仪表班长。尝到了捣鼓的甜头后,我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

  我们油田属于复杂小断块油气藏,小、碎、贫、散的复杂地质构造使得试油测试经常出现一些工具和工艺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我把出现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革新方向,一经发现,就紧盯不放。

  2008年,针对射孔测试联作中产生的压力计过载损坏问题,研制了压力计过载保护技术,使压力计的损坏率由16.6%降为零,资料准确率10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针对探井高压取样合格率低的问题,研制了智能式取样器;2012年,针对低渗油藏压裂后资料录取要多下一趟管柱的问题,研制了压力计投捞装置;2014年,针对进口连续油管割刀易损坏问题,研制了卡瓦锚锭式割刀;2015年针对水平井测试仪器电缆难投送的问题,研制了连续油管内穿电缆技术……

  工作30多年来,我先后完成这样的技术革新成果92项,获得国家专利34项。油田生产现场这个大舞台给了我出彩的机会,平凡的工作岗位成为我持续创新的不竭源泉。每成功一次,我对创新的热情就会增添十分,对岗位的热爱就会增加百倍。

  困难是最好的磨炼,苦干实干是追梦的路径

  一个技校生搞创新,刚开始,周围人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一个小工人,把自己班上上好就行了,整天瞎捣鼓啥?也有人说:一个技校生搞创新,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每当听到这些议论,我总是淡然一笑。我这个人是个犟脾气,别人越是认为不可能的事,我就越想闯一闯、试一试。

  但真要搞技术革新,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遇到的最大拦路虎就是基础差、底子薄。上世纪80年代,我们试油测试使用的仪表设备大多数是国外进口的。一开始,我连一些基础的技术资料都看不懂。怎么办?只有学!当时相关的技术书籍很少,当地买不到的就到外地买,再买不到的就想办法借。记得为了找一本维修进口计时器的参考书,我多次赶往南京、上海,最后托人在西安钟表研究所才买到。缺啥就学啥,差什么就补什么。白天忙里偷闲学、晚上挑灯夜读学、上井跟着师傅学,先后自学了时钟、压力计维修技术、发电机的维修技术、高压取样等试井技术以及科学试油系统工程、机电一体化等课程,并完成了大专、本科学历教育,撰写了3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自己也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熟练工。

  计时器是试油测试时获取井下油藏资料的关键仪器。1987年有一批美国进口的计时器忽快忽慢,影响资料的准确性。我第一次拆卸,零部件哗啦散了一地,里面的门道根本搞不懂。为了尽快掌握计时器的维修技术,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待在闷热的铁皮工房里,趴在台灯下,光着膀子、搭条毛巾边擦汗边捣鼓计时器,也不敢开电风扇,怕吹走了零部件,反复捣鼓了三个多月,终于掌握了压力计时钟的维修技术,并总结出给计时器挂砂袋加载检测的新方法,提高了计时器的稳定性。1994年,我参加石油部举办的测试仪器培训班,被聘为计时器维修顾问,当时整个石油系统只有4人获此项资质。

  2012年单位购买了价值2000多万元的连续油管设备,46岁的我应单位需要调入新成立的连续油管作业队。奔五的人从测试仪表工转为井下作业工,面对全新的设备,尤其是国内外最先进的电控液压系统,一切又得从零开始,我又当起了学徒工。车辆的功能图纸100多张,各类阀件200多个,白天我在设备上爬上爬下向技术人员虚心请教,晚上怕影响同事休息,就躲在厕所里学习到深夜两三点。设备调试时上提最大负荷多日拉不上去,国外专家急得团团转,我主动出击,改装了液压油过滤器,并对油箱、油路全部磷化清洁处理,问题立即得到解决,国外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技术革新的路上总是伴随着无数的失败和挫折,对于我来说失败的次数远大于成功。第一次上井录取数据就交了个白卷,第一次看图纸就像读天书,第一次爬井架就双腿直发抖……这样的经历有多少次,我自己也记不清。为了掌握地层测试开关井操作技术,我用3年时间跟踪上井,收集了近千组开关井管柱悬重的变化参数;为了解决水平井大斜度管柱的切割难题,我用5年多时间才完成了连续油管系列切割技术的研究……我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涉及射孔、测试、抽汲、取样四大类18项专利和28个技术成果,从第一项到最后一项历经了30年时间,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努力。

  有麻烦就有创新。是一个又一个困难让我得到了磨炼,是一次又一次挫折让我学会了坚持。在经历一个个困难和一次次挫折中,我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技能,一步一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油田首席技师和中石化技能大师。

  热爱是最好的坚守,奉献是最大的快乐

  时常有人问我:成天捣鼓那些铁疙瘩有什么意思?图个啥?我的回答是: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自己的初心和喜欢。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在自己岗位上坚持理想,不忘初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单位、社会做点贡献是最快乐的!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方便野外施工,单位配了一批便携式进口发电机。因野外施工条件恶劣,发电机容易出现故障,经常要送到上海维修保养,路途远、周期长,非常不方便,更关键的是影响生产。大队领导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帮忙修一修。尽管不是本职工作,但我一口就答应了,一干就是20年。从那时起,10多台发电机再也没有送外修理过,累计节约费用数十万元。像这样的份外活,我还主动承担了不少。其实,什么是份内?什么又是份外?我觉得,油田的需要就是我应该做的,单位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为单位、为社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面红旗红一点,十面红旗红一片。一个人的水平高算不上什么,只有带着大家一起进步,使人人成为创新人才、个个有创新成果,那才是高水平。2010年,油田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我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汇编成教材,建立了自己的工作网站,将成果和经验与工友们分享,10年来先后与32人签订师徒或导师协定,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创新成果100多项。工作室有2人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3人获中石化技术能手,5人获中石化技能大赛金奖。20194月,油田又成立了田明大师西部技术服务项目部,目前正为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吉林、冀东、川庆、涪陵外部市场服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江苏油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

  工作之余,我还走上讲台与中石化系统内外的各种创新研修班、技能培训班共享我的经验和成果,交流心得与体会。看到自己的一个个经验被大家分享,一项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与快乐。同时,我也告诉大家:一个人学历可以不高,经验可以不足,但不能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有了志向才会有动力,有了追求才会有进步。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发展。一线工人照样有奔头!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