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马工程”的战略意蕴

发布时间:2020-02-2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刘 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新时代制度建设、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重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基础工程和理论创新工程。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马工程的使命担当,突出战略重点,推进工程制度化建设,切实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担负起工程使命

  领航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的理论指向。时代之需是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伟大思想理论并且能够产生伟大思想理论的时代。积极叩问时代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以思想理论引领时代新航向,这是新时代马工程的崭新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马工程承担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解答和实践指引的艰巨使命。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在中华文明现代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现代化镜鉴的综合创新中,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大厦,形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新形态,为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提供理论指引。

  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使命。马克思主义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是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行动指南,让推进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和理论魅力是马工程的理论使命。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基,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用新时代创新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求解放的至上追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饱含着人民至上的鲜明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寻求人民幸福的发展之道,探寻人类解放的理论密码,是马工程的重要任务。2004马工程实施以来,取得多方面丰硕成果。新时代马工程更要深深根植人民之中,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探索构建共建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发展之道。

  突出重点任务

  着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新思想的研究阐释是马工程的龙头工程、首要任务,要在深化转化创新上下功夫。既要注重以宏观视角对新思想进行整体把握、系统研究,又要注重细分领域和专题的深耕细作。从理论上讲清新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科学体系,着力阐发新思想所内含的崇高价值信仰,诠释新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战略,探寻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真正展现新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独特的思想魅力,打造新思想研究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推出精品力作。

  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要聚焦主题、突出主线,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寻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可行路径与建设规律,形成战略性研究成果。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行总体性研究和专题研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生成和发展规律,讲清四个自信的理论逻辑和重大意义,形成引领性研究成果。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总结形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中国方案,形成前瞻性研究成果。

  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引领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发挥着培根铸魂的作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的思想旗帜、人民精神灵魂和国家发展稳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导向,在真懂真信上下功夫,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学科体系建设能力、学术原创能力、话语传播能力、学术评价能力、资政服务能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命题,从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看,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特色模式。要深耕青年信仰的理论根基,探索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创新思路,引领广大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要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研究上取得突破,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自信、如何自信的理论与实践,构建以公共性为基础的青年核心价值观信仰培育模式。要探寻青年坚定四个自信的有效路径,增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自信与自豪。

  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首要任务,推进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构建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按照八个统一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的特色做法与模式,打造一批精品思政课,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探索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方法,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按照六个要要求,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强化制度保障

  坚持根本制度,强化顶层设计。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旗帜和信仰旗帜,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作为马工程制度建设的本根,突出制度的社会主义价值本色,构建姓马信马有机合一的制度引导与支持机制。姓马是身份标识,信马是制度信仰,这是与西方理论研究机构制度建设的本质区别之所在。立足新时代,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进行工程的顶层设计,完善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直面党、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重大课题,以全球视野、战略指引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和重点建设任务,根据研究和建设目标构筑协同攻关的研究团队、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

  构建过程管理与成果管理相统一的制度体系。着力提升选题申报、研究管理、成果管理、应用转化等制度化水平,推进管理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在宏观管理上彰显领导机关和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强化对工程的领导力;在微观管理上突出全过程全方位,强化管理的精准化、人性化,着力提升工程的文化治理能力。比如,思政课马工程教材的编写使用,中宣部、教育部有系列的制度规定,这既是对各高校统一使用教材的精准化管理,又强化督查检查,彰显权威。坚持成果导向,建立重质量、树精品、强应用的成果引导与评价机制。着力推进工程管理公开化、透明化建设,增强其学术公信力和理论引领力。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坚持把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建设,加大青马工程培育,着力提升人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锻造一批真信、会讲、善用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选用、奖励等制度与办法,为马工程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