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正式启动了全省性的文化发展战略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这个工程的重要意义,正如“研究编”主编樊和平教授所说:“‘文脉’对历史而言是‘血脉’,对未来而言是‘命脉’,对当下而言是‘山脉’。‘江苏文脉’就是江苏人的文化血脉、文化命脉、文化山脉,是历史、现在、未来江苏人特殊的文化生命、文化标识、文化家园,以及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动力。虽然它们可能以诸种文化典籍和文化传统的方式呈现和延续,但‘文脉工程’致力探寻和发现的则是跃动于这些典籍和传统,也跃动于江苏人生命之中的那种文化脉动。”江苏文脉工程是与地域文化生命深切相通、贯穿地域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生命工程。
为江苏文化的未来留下丰厚资产
江苏文脉工程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以一套规模为3000册左右的《江苏文库》,力争实现三个目标:第一,梳理江苏文脉资源,保存江苏集体记忆,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以文本形态、数字化形态呈现“文化江苏”;第二,再现江苏历史上的“文化高地”,彰显江苏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研究诸地域文化以及诸文化形态交流互动的规律,在全球化时代自觉、完整、体系性地保留江苏文化地方性物种,为未来的文明发展、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第三,总结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在当代江苏构建打造新的“文化高地”把准脉动、探明趋势、勾画蓝图。
在这个工程中,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脉研究院负责牵头其中的“研究编”。“研究编”的任务是,以理论研究的形态,全面描述、梳理、总结、提炼江苏文化传统的流脉、内涵、特征、规律和贡献,最终形成《江苏文化通史》11卷、“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100种、“江苏文化专门史”100种、“江苏文化史专题”50种。它将集全省之力十年之工,以几百种著述的规模,为江苏的历史奉上一份足以表达当代江苏人敬意的厚重献礼。
还原典籍的文化生命
与偏重于文献整理的其他五编不同,“研究编”承担的是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它在组织架构中占六分之一,在逻辑架构中却占二分之一,是一个体量最小、任务却最艰难的部分。它的价值体现在如何解读典籍背后的生命现象,如何倾听历史深处由典籍的创造者和传播接受者共同形成的文化脉动,并且把它们还原到民族的文化生命中,形成文化发展的“精神的历史”,从而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这样的使命,决定了“研究编”专注于文本研究、人物研究、学派流派研究和历史研究的逻辑结构。
从这样的逻辑结构出发,文脉研究院设计了“江苏文化通史”“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江苏文化专门史”“江苏文化史专题”四个研究板块。“文化通史”的要义是“通”,它是江苏文化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相通,是江苏文脉中诸文化结构之间的沟通,是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之间的联通,更是江苏文化与江苏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畅通,由此“江苏文脉”才能真正成为江苏人的文化血脉、文化命脉和文化山脉。“文化名人传”不是一般性地为名人立传,而是只为那些文化意义上的名人立传,为那些有着重要文化贡献、形成久远文化影响的名人立传。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化诠释,如何在与历史人物的文化对话中揭示他们的文化气质、文化风采与文化建树,是文化名人研究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文化专门史”在框架上分为精神文化史、制度文化史、物质文化史、特色文化史等,总体思路是系统研究与特色研究相结合,以此实现对江苏文化的体系性理解。“文化史专题”则专注于那些重要的文化事件、文化现象、文化流派、文化板块,以此形成对江苏文脉独特的观察维度。
这四个板块在文脉研究工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文化通史”的“通”与“文化专门史”的“专”恰恰揭示了各自的特点和定位,一个以综合的全面概括胜出,一个以特定的侧面梳理见长,二者互相支撑也互相丰富,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共同构织出江苏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如果说“通史”注重基调的确定,是“面”的概括,“专门史”偏于经纬的编织,是“线”的条缕,那么“文化名人传”则着重于亮色的渲染,是“点”的聚焦。每一个文化名人都与文脉中的重要命题、重要事件、重要现象、重要典籍相联系,他们是文化山脉中的一座座巅峰,标注着山脉的起伏蜿蜒和海拔高度,能够从某种意义上体现或折射出文化发展的某种律动。而江苏文化地图的“点、线、面”研究所无法涵盖而又值得讨论的部分,则由“文化史专题”来承担。专题研究无意勾稽史的线索,也无须顾忌体例的整饬或知识的系统,而只是关注问题,以对问题的抉隐烛幽式的阐发追寻为惟一旨归。它可以不在意文化的总体进展和典范意义而专注于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它甚至可以放弃对“高峰”的向往而执着于对谷底、支流、潜流的兴趣。由此,对于上述三个板块,它能够起到勾连、补充、拓宽、加深和提升的作用。显然,文脉研究工程就是要通过这四个板块,搭建一种点线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立体性结构空间,在多视点、多层面、多线索的观察中,最大限度地梳理、挖掘、提炼江苏文脉。
以项目为核心优化团队
要把这种体系性的逻辑建构落到实处并且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最难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是研究团队的建设。文脉研究院坚持“江苏问题,全国视野”的理念,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遴选研究力量。同时,课题组打破所内外、院内外、省内外的界限,以项目为核心,在双向选择中形成人员的优化配置,努力组建一支专门化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团队。为了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和规范化管理,文脉研究院建立了以高校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和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学术机构,负责对课题立项评审和验收结项的把关。在项目管理方面,在江苏省社科规划办的支持下,文脉研究工程的课题获得了江苏省规划项目的名义,也按照江苏省规划项目的模式和标准进行管理,文脉研究院还与江苏省规划办每年联合发布文脉研究的选题征集和项目招标。当然,团队建设和质量管理永远在路上,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在文脉研究院的组织协调下,“研究编”的工作按计划得到了整体有序的推进。截至2020年3月,在课题立项方面,《江苏文化通史》为11卷,“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为70项,“江苏文化专门史”为85项,“江苏文化史专题”为27项,总共为192项。在工作推进方面,2020年度,文脉研究院拟新立项30~40项,争取立项总数达到220~230项。在成果产出方面,2018年冬,“研究编”有5种著作进入《江苏文库》首批图书已经出版。2019年秋,“研究编”又有11种著作进入《江苏文库》第二批图书获得出版。在2020年,研究编预计将出版28种著作。
面对如此重大的文化工程,“研究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迎接我们的,将会有更多的挑战,也会有更多的精彩,须以跋踄探索之心、怵惕敬畏之情,且行且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