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抗疫一线,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

发布时间:2020-04-26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杨永峰    

  编者按:杨永峰,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省队专家、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副院长。作为南京市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队队长,杨永峰曾多次参加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工作,如2007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2015年作为副队长,带领中国江苏援塞抗埃医疗队,取得赴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胜利。20203月,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荣获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直奋战在传染病救治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25日,我向主管部门递交了请愿书,自愿申请驰援湖北,加入一线疫情防控队伍。

  对任何传染病,都不打无准备之仗

  29日,我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省队赴武汉。因为我平时主要从事传染病和疑难肝病的治疗工作,对疫情防控并不陌生。

  我之前经历过一些比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比如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与疫情打过交道。2015年的时候,还到过非洲,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那次是江苏省接到国家任务,组建了首支以地方为主的医疗队。我觉得这也体现了江苏传染病的救治、公共卫生治理,以及我们平时做的工作得到国家认可。那一次在非洲工作63天,我任医疗队副队长。高温酷暑、水土不服、断水断电,当地条件的艰苦远远超出想象。当地媒体爆出无国界医生组织感染28例、死亡14的消息,给队员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最终,我们还是圆满完成了国家任务,累计收治80例疑似和确诊病人,治愈率达80%,我方和塞方工作人员无一例感染,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这些经历,包括这次去武汉,我的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不管是什么传染病,不管是何种疫情,最终都是要依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依靠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来控制住。

  我的专业是传染病防治,所以每次有新传染病的时候,我都会紧密跟进,时刻关注它的进展和最新消息,这一次也不例外。疫情发生之后,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很多疫情防控相关技术规范和指南,每一个规范出来、每一次指南更新,我都会很认真地去研究、学习。包括之前国内一些学术单位发表的论文、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等,都是我平时注意收集的资料。我想,对任何传染病,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只有准备充足,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病的特征,才能知道怎么样去防控。

  2015年去非洲的时候,也是这样。那时候埃博拉出血热国内是没有病例的,所以对这个病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也不清楚。我们去之前也查询最新的文献和资料,发现埃博拉的临床特征跟我们在国内培训时专家讲的不太一样。专家讲埃博拉出血热病人会合并严重的出血,但是我们了解到它主要的表现是早期会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消化道的症状、上吐下泻的症状等,这样病人就会引起低血容量休克,这才是引起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到了塞拉利昂后,病例情况与我们了解的一样,由于根据最新的临床特征调整了治疗重点,才有这么高的治愈率。所以,只有对每个疾病的临床特点了如指掌,才能抓住治疗的根本。

  防护做好了,就不会被感染

  对传染病,我们有两个主要的任务,一是把病人治好,二是我们的医务人员不能感染。医务人员自己都感染的话,会造成恐慌,会加剧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实现零感染,光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有科学态度和正确认识。因此,到武汉后我们的首要问题是培训组建一个方舱医院江苏医护团队,而且是传染病防控等级最高的团队。

  我们团队共有302名医护人员,来自于全省10个地区的85家医疗机构。这么大的队伍,怎么做好个人防护、感控、诊治等培训,既保证队伍的战斗力,又绝不能让一个人感染,是很大的难题。作为队里唯一一名经历过多次重大传染病救治的专家,我深知掌握防护知识的重要性,时间紧迫,条件和场地有限,就在酒店大堂里给队员们培训。

  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首先是要把流程制定好,然后是将每个流程切实实施好。比如防护服穿脱的流程、医院里面的工作流程等,都要按照我们传染病诊疗的规范严格来做。医疗队的人员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原来并不是一个团队;考虑到很多新冠肺炎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抽调的大量医生护士并不是传染科的,况且疫情爆发这么大的范围,传染科的医护人员也不够用。我们的医护人员,来自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经科等很多科室,绝大部分未从事过传染病尤其是烈性传染病诊治工作。对这些同志来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变成传染科的医生、护士,培训就尤为重要。

  因为时间紧、人数多,我们的培训就分组进行。来自10个地区的10个分队,分为10个组,每个组里面我先培训5个骨干,然后由骨干去培训队员。各个组培训的时候,我们还会采取巡查的方式,查看中间的操作是不是规范。早在出发前,我请自己医院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帮忙拍摄一套防护服穿脱的示范视频,以备培训使用。通过现场示范、视频分享多种形式,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经过两天的紧张培训,所有队员通过了小组考核,具备了新冠肺炎诊治所需要的个人防护和诊治能力。

  流程熟悉了,还要实施好。在方舱医院,有一个固定的感控监督员的岗位。感控监督员的工作,除了每天测量医护人员的体温、看其健康状态有没有问题之外,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医护人员进出隔离病房之前,检查其防护服穿脱是否合格。尤其是脱防护服的时候,更为关键。因为穿的时候,防护服是干净的,你只要依葫芦画瓢穿成这个样子就可以了。但是脱的时候,上面是有病原菌的,搞不好就会污染到自己从而感染。感控监督员之外,我们还规定不允许一个人单独出舱,两个人一组出来,这样也可以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后来武汉物资不紧缺了,我们跟当地指挥部协调,在穿脱防护服的位置装了两个摄像头,手机视频监督,如果有不规范的地方,就及时提醒、及时补救。这些流程的严格执行保证了医护人员的零感染。

  其实,在去武汉之前,我就认为我们的队伍是不会感染的。只要防护意识强,把防护工作做好,肯定零感染,这出于我专业的判断。3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两个数字:武汉当地3000多名感染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中,大部分是非传染科的医护,大部分都出现在疫情的早期;国家派出的4.2万援鄂医疗队员零感染。这也印证了我当初专业的判断。

  制度太繁琐,等于没制度

  方舱医院是个新事物,很多制度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医院里面的医疗、护理、感控等各项制度既要齐全,又不能太繁琐。如果制定厚厚一本的制度,那就等于没制度。也就是一定要制定核心制度,且是大家能很快记住、容易操作的制度。

  在制度体系中,感控制度是第一位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有600张床位,相当于一家二级医院。我们一开始就是按一家二级医院的标准来设计制度。之后,则一边运行一边修订制度。

  设计制度时,我们尽量去繁就简,做到科学合理,既好记,又便于操作。比如,休息就餐室的制度就4条。一是错时用餐,尽量减少多人同时进餐;二是错位用餐,不得面对面同时就餐;三是静音用餐,就餐时不得互相交谈;四是保护性用餐,进餐过程中如咳嗽、打喷嚏请立即戴上口罩。

  212日下午,国家卫健委指令江苏医疗队即刻接管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我和领队葛宁海、汤苏川迅速赶到体育中心,对正在改建中的方舱按照传染病诊治流程提出改进意见。213日,我们便把300名队员分10批进行了空舱模拟,使队员们直接进入临战状态,对医务人员出入流程、防护装备穿脱、病人入院出院、电子病历使用、突发应急预案等进行了演习。213日晚上7点,二舱正式开始收治新冠确诊病人。215日,24小时内近600张床位的方舱已满负荷平稳运行,打出了江苏速度

  在医院平稳运行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方舱医院的出口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方舱医院一开始是作为一个病房来建的,只有一个出口。方舱里面每班的医生、护士加在一起有三四十个,医护人员一个班次要上六个小时。脱防护服又需要很长时间,手生一点的要25-30分钟,熟练一点的也要15-20分钟。只有一个通道,下班出来的医护人员都排队出舱,导致最长的要等待三四个小时。这样对医护人员体力的消耗就太大了。虽然我们一开始就预料到会排队,并采取了错时交接班的制度,但还是不行。我去看了现场结构以后,觉得可以设计第二个出口。我绘制了改造图纸,头一天下午拿出方案,连夜就找工人,到第二天中午的时候,第二个出口就已经可以用了。改建以后,医务人员下班最多排队半个小时。我们这种方法后来也得到了推广。

  建设方舱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的一个创举。不仅体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制度优势,也蕴含着中国智慧。以前,我们应对传染病的思路往往是在城市郊区备一座传染病医院。即使这样床位数量还是有限。方舱医院容量大,经济、快速、高效,是非常好的思路。方舱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后,大量非重症确诊病例得到有效隔离和治疗,病例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24日考察江苏方舱,看到方舱医院内秩序井然、治疗有效,称赞这是个奇迹,认为建设方舱医院来应对突发传染病这种模式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值得向其他国家推广。

  不光要治疗,还要懂得倾听

  方舱医院的定位是收治新冠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医生们对患者的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精准治疗。此外,还要注重心理的治疗。

  一开始病人对方舱医院不太信任。因为方舱医院都是临时建起来的,病人来的时候就会说我病了,救护车怎么没把我拉到医院,而是拉到体育馆里面来了,有些患者会因为不了解而有疑惑。当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对他的治疗以后,这种不信任的感觉就没有了。因为决定一个医院水平的关键不是说病房有多高大、建得有多豪华,而是人。我们江苏的医疗团队,在业务方面肯定是过硬的。

  传染病是很特殊的病,除了身体不舒服外,心理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传染病的隔离治疗跟其他疾病不一样,要牺牲一定的自由,所以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方舱医院里面的病人,病情不太严重,相对来说思维活跃,容易想事情,很多人都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方舱运行之前、做前期培训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等病人来了以后,我们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治疗护理,二是监测病情,三是安慰病人的情绪。我们具体做的时候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其实病人更多的是需要鼓励和支持,我们不光要治疗,还要倾听,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为此,我们组织了多种多样适合患者的活动,例如在患者微信群里进行古诗词飞花令接龙,开展呼吸操、太极等运动项目。在医务人员的感召下,一些有爱心的患者也积极成为志愿者帮助其他患者。正是在这种和谐友爱的氛围中,方舱医院里的患者们病情很快得到好转。

  为营造医患同心抗疫的氛围,我们在病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这实际上是武汉指挥部一个大的措施。我看之前一篇访谈文章中,王辰院士在方舱医院建设启用之前曾有三个顾虑,其中一个就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因为五六百个人集中在一个空间里面,万一有点什么情绪,很容易扩大成为群体性事件。所以武汉所有的方舱医院,都在显著位置悬挂国旗、党旗,给病人依靠党和政府肯定能控制疫情的信心。我们方舱医院有临时党支部,根据方舱里面A区到F6个区,成立了6个临时党小组。一般在每个片区里面选择公职人员或国企里的党员同志担任党小组长。他们觉悟比较高,能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稳定、带动其他患者。在这个大空间里面,有几个积极传导正能量的,就可以影响一片。

  220日,我们迎来第一批病人出院。20日以后,每天都是出院人数多于入院人数。3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位患者治愈转出,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二舱患者清零,宣布休舱。自213日开始收治病人以来,我们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70人,其中转院134人,治愈出院436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五个零。那一刻,我的心情很复杂。方舱医院毕竟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一个体育馆变成了医院,并且是一个运行非常平稳、高效的医院,我们付出了很多,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很辛苦。当然,能够还病人健康,送他们出院,是我最高兴的事。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