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程泰宁,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筑境设计主持人。他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梁思成、杨廷宝、沈理源、陈植等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先驱身后,他以南京长江大桥、加纳国家大剧院、南京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等作品,在中国的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当今世界文化格局正在重构,中、西文化都正经历着激烈的变化。我们不应模仿趋同,而是应以一种独特的、同时也能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的建筑作品和话语体系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建筑的大舞台上真正取得话语权,为世界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中国建筑师的贡献,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
近年,文化自信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建筑、美术、音乐、戏曲等多个文化领域都在热议文化自信的彰显。但现实中各行各业仍有诸多文化不自信的例子。以建筑设计领域为例,我们的建筑教育、建筑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评价体系上至今仍打着深深的西方烙印。有些项目的设计招标,中国建筑师团队如果没有外方参与,连参加投标的资格都没有。
近年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新中式、坡屋顶、马头墙等又从过去的武器库中被搬了出来,甚至还得到部分人士的青睐。但在我看来,这种重复性的、低层次的操作最后恐怕也只能是随风而逝。我认为,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文化自觉需要了解中西文化的来龙去脉、优劣短长,真正认清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在跨文化对话中自我矮化的现状,改变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现代文化。对于我们而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正是我们文化自觉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历史地、科学地观察西方现代、当代建筑
百余年来,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支撑了西方社会的发展。重视理性建筑分析,重视建筑基本原理,不仅造就了西方现代建筑近百年来的独领风骚,也催生并推动了包括中国建筑在内的世界建筑的前行。这些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现代主义在后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被解构,价值取向碎片化、非理性化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文明和消费文化相结合下,西方建筑出现了一种以语言为哲学本体,脱离基本原理,追求视觉刺激的形式主义形象。西方现代建筑是由西方文化、西方哲学和美学支撑的,以思维哲学和美学观点来观察西方当代艺术和西方某些建筑师的作品,应该不难理解它们来自何处。因此,借鉴西方建筑,必须有自己的本体和判断。随波逐流,甚至把西方建筑的任性作为方向,实在是极不可取的。
在现代化语境下解读传统
对传统文化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面,分别是语言、意境和境界。形式语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元素,建筑语言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必然会发生变化。建筑师在不同项目上体现的设计创意不同,语言形式的变化也必然会有无穷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总是在坡屋顶、马头墙上做文章,便会束缚建筑语言的创新发展,造成新一轮的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传统表面化的理解也将妨碍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从而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在改变,更不用提经济文化上的改变了。传统文化不能完全解决当代的问题,去建构能适应、并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化才是我们的目的。
中国现在已经走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到了新时代,是时候去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了。上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学者一直试图摆脱种种羁绊,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很多学者就提出把意境作为独立的美学范畴,去建构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美学体系。由于建筑的双重性,我们也不能把建筑与文学、文艺完全等同起来。我在思考,从这些研究出发,结合中国建筑的创作和发展现状,相对于西方以分析为基础、以语言为哲学本体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建构一种以语言为手段,以意境为美学特征,以境界为哲学本体的建筑理论。
“境界、意境、语言”——个人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观
我的建筑意象来自天地万物,同时利用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性来观察和思考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以求把建筑做好。
首先,以境界为哲学本体,就是从自然自我的角度出发,追求主客观的和谐共生。同时,运用一种非逻辑的直觉去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去追求建筑与大环境的浑然天成,以及建筑创作机制的自然生成。正如王阳明所言,“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谓也”,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作为建筑师,我们一定要争取达到能把握全局、拥有大智慧的境界。
其次,以意境为美学支撑,就是要从人的情志和心理感受出发,去超越物象的束缚,追求施工中的情感共鸣,追求像外之像、境外之境。在当代社会,这样一种对美的理解也许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消费文化对感官的束缚,使其重新回归到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使建筑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再者,以语言为载体和手段,就是要摆正语言在创作中的位置,以避免片面追求语言和情绪的趋向。以语言的不断转换来进行创新,追求它与境界、意境的内在契合。“术以载道,道术相长”辩证地说明了语言、境界和意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者之间没有高低之分,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如果能够这样去理解这三者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摆脱语言形式表面化、程式化的趋向,也有利于我们在建筑工作中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
责任编辑: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