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疾病的历史很长,但直到近现代出现了“人体解剖学”,通过显微镜找到了各种致病原,慢慢认识到遗传物质,才算是比较深入地了解了生命。然而,病原微生物这种出现时间比人类早得多的物种,似乎从没有放弃与人类开战。
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死亡人数约为2500万到4000万人(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所有病例在18个月内完全消失,但其病株却从未被真正辨认过。
1981年6月,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俗称艾滋病)病例。从发现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感染人数逐年攀升。
2002年底,SARS出现在广东,直到2003年7月,疫情才被逐渐消灭。期间,全球累计发现病例8069例,死亡774例。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性暴发。截至2020年6月4日,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4603例,而全球累计确诊突破600万,死亡人数超过38万。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需要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对付这些有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人类命运的病毒。
那么,流行病究竟是怎样开始暴发的?为什么在医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仍然要遭受传染病的“花式侵害”?未来,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预防流行病?
打开《病毒来袭》这本书,以上的三个问题便可以找到答案。《病毒来袭》写作于2014年,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形势下阅读,体会也许更深刻,其中有些见解对我们认知“病毒”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有很大帮助,亦有所谓的“神预言”令人惊叹。
阅读前,我还是个对病毒毫无概念的伪医学爱好者,一遍读下来,我俨然成为可以随时抛出经典病毒案例的“专家”。这一切,多亏了这本书的作者内森·沃尔夫。这位毕业于美国名校的博士后没有安于在大学校园爬象牙塔,而是长期投身于亚洲和非洲的丛林,追踪人类传染病起源,进行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病毒来袭》分为三部分:什么是病毒,它们与人类有着什么样关系;当今人类成为流行病易感群体的渐变过程,提出未来如何控制流行病的思路;怎样利用现代技术监测和防控流行病,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病毒。书中,作者提出一些重要观点,如每个人对公共卫生的贡献都可以从小做起;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报道,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要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等等。
在《病毒来袭》里,沃尔夫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许多不为人知的微生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善良的13岁小男孩杰里米在钓鱼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生病的蝙蝠,无意间被蝙蝠咬伤而感染了狂犬病。此前,小男孩的家人并不知道蝙蝠能携带狂犬病毒,更不知道病毒能由蝙蝠传染人类。
在东南亚,有一种短尾猴被训练着爬棕榈树和采摘椰子,通常和椰农一起劳作。一天,有个男子得了一种特别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原来与他天天接触的短尾猴有关。
我们在厨房处理肉类与800万年前人类祖先从事狩猎不一样,接触到的是干干净净被包装好的肉,对人体最大的危害不过是吃多了容易长胖之类的。但非洲丛林里的猎人们就没那么好命了,要想填饱肚子,就得上山打猎。打猎很辛苦,少不了跟丛林里的猩猩搏斗,稍不留神,猩猩身上那些还没有被人类认识的病毒就会进入猎人体内。
病毒虽小,却很机智。它们会潜伏在猎人体内,静候时机。一旦猎人在之后的打猎中感染了其他病毒,这个新病毒和猎人体内旧病毒就可能迅速合体,产生具有高致死率和高传染性的新型病毒,猎人在无意间成了病毒变异的宿主。随着交通方式的不断进步,病毒也可以搭着飞机全球旅行。非洲丛林里产生的新型病毒会随着人口流动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令人闻之色变的HIV(艾滋病病毒)就是这么来到人类身边的。800万年前,红顶白眉猴和大白鼻长尾猴都自然感染上了猴免疫缺陷病毒。这两种猴子都是黑猩猩的盘中佳肴,在某一时刻,一只黑猩猩身上兼有长尾猴病毒和白眉猴病毒。两种病毒进行了基因重组,创造了全新病毒。而到了20世纪初期,病毒又以类似的方式从黑猩猩身上跳到了人类身上,HIV形成了。
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些微生物还会控制宿主的行为,令宿主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为它谋利。最明显的例子来自一种猫科动物寄生虫——弓形虫。弓形虫不能直接感染人类,它要通过中间宿主——猫才能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一直对猫避之不及的老鼠,在感染弓形虫后有时会认为猫颇有吸引力,看见猫后会“主动”送上门。在自然界中还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螳螂感染了铁线虫会投入池塘“自杀”,有一种真菌会感染并控制蚂蚁为它们繁衍下一代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等等。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像我一样觉得头皮发麻呢?这些看似跟人类八竿子打不着的动物,冥冥之中会这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果能让非洲地区的贫苦猎人解决好生计问题,不再打猎,也许病毒就不再有那么多跳到人类身上的机会;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将布点在全球偏远地区的病毒情报站的实验室结果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结合在一起,建立起流行病预测系统,也许就能在病毒对人类造成毁灭性打击之前找到并控制它;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风险素养,意识到如何将资金花在刀刃上,主动拒绝野味、注意个人卫生,也许病毒来袭时就不至于慌乱。
本书的译者有这么一句话令我深思,“我们偏生容易健忘,一浪过后便忘却病毒带来的浩劫,直到另一波流行病袭来,方才一片忙乱,如此循环往复”。病毒对我们的影响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如果在它们不断分裂组合时,我们没有施以足够的关注,那么当它们发展到人类无力抵抗时,一切就已经太晚了。了解病毒,监控病毒,时时保持警觉,是沃尔夫在书中反复对我们的忠告。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