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三强三高”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把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更新思路、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33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7.08亿元,占GDP比重5%;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7587家,规上企业营业收入、总资产分别达1.19万亿元、1.57万亿元,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充沛的文化动能。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两效相统一,培育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新优势。明确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履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宣传部门主导作用,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集聚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提供体制保障。2019年,省属6家国有文化企业资产总额达1360.2亿元,营业收入384.85亿元,利润总额59.8亿元,规模和质效同步增长。凤凰出版、江苏有线蝉联第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省演艺集团、南京市文投集团、常州恐龙园获30强提名奖,数量居省域首位。
突出激发内生活力,积极探索院团发展新路径。努力顺应人民群众更高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省文艺院团改革。省演艺集团深化改革不走回头路,通过政府注资,新建、改建一批排练场所,更新一批演出设备;协调省市人社部门,彻底解决社保遗留问题;加大政府扶持,推出一批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重点剧(节)目,增加公益演出补贴,推动院团出人出戏出效益。对新建院团探索合作发展新模式,苏州市与苏州高新区共同组建民族管弦乐团、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组建交响乐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内容产业发展新平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内容产品供给,推动影视、传媒等内容产业转型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制定江苏电影产业发展规划,筹建省电影集团,打造中国·江苏太湖影视文化产业投资峰会、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电影产业发展平台,在无锡挂牌成立江苏省电影产业创新试验区。2019年,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基地实现产值65亿元,入驻优质影视企业近千家。发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舰作用,推出《中国长城志》《中国运河志》《江苏文库》等出版精品,开发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音视频、网络剧、网络音乐等新型业态和新消费模式,引导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聚力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加强科技创新。省级层面出台促进文化科技融合20条、推动文化业态创新10条和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意见,推动文化科技项目纳入省财政科技扶持计划、文化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文化科技园区纳入创新孵化平台支持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十三五”以来,共实施395项省级文化科技项目,累计安排省拨科技经费近8.2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达64亿元。认定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582家。建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32家省级文化科技产业园,推动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提升为国家级文化科技展览交易平台。
加强创意引领。省政府出台关于提升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产业水平的《意见》和《行动计划》,建立省创意设计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文化众创空间建设,鼓励扶持文化创客,一批创意设计企业、园区快速成长,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创意动力。省委宣传部会同17家省级部门连续举办6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培育了一批创意企业和品牌产品。认定首批58名紫金文化创意英才、150名紫金文化创意优青,创意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推动苏州丝绸、南京云锦、宜兴紫砂等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发展,传统地域工艺文化的时尚化、国际化表达形成热潮。
加强金融合作。建立健全省文化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促进文化金融合作指导意见,实施文化金融三年行动计划,认定发布一批省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文化金融特色机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打通文化产业资本“血脉”。推动凤凰传媒、江苏有线、幸福蓝海等优质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渠道上市融资,文化资本市场“江苏队”实力不断提升。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创贷”“创意贷”“鑫动文化”等特色文化金融产品,引导信贷资源向文化企业倾斜。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省文化产业贷款余额1642.58亿元,同比增长20.1%。
搭建载体平台,健全文化产业服务保障体系
积极策应国家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集群。紧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抓住“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南京、苏州、扬州已分别创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美食之都”。以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区建设为牵引,打造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质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设立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发行全国首支地方政府大运河专项债,不断放大“大运河”IP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建设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带。
健全省级投融资平台,完善文化产业链。针对文化投融资这个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组建注册资本20亿元的省文投集团,定位文化金融服务、文化消费服务,先后设立文投资本、华文租赁、省文交所、华文金控等投融资平台,基本构建了基金、股权、租赁、担保、交易等多元化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持续发挥紫金文化基金作用,重点扶持中小文化企业,20个股权投资项目已有3个成功上市。
发挥品牌展会带动作用,引导产业向高端攀升。连续15年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展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成果。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成功举办了两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促成一批文化产业订单签约、项目合作。加快培育苏州创博会、无锡文博会、常州动漫周、徐州文博会、连云港西游文化嘉年华等一批江苏特色文化展会活动,组团参加伦敦设计周、米兰三年展等国际展会,培育拓展各类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