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同年底,上海、南京等地沦陷。南京是日本华中派遣军和中国派遣军的总部所在地,也是汪伪政权的核心区域。日军在京沪铁路、京杭国道等交通要道设立据点、派兵把守,牢牢控制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1938年初毛泽东指示:“新四军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随后,新四军军部迅速组建了400余人的先遣支队,在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的率领下,挺进苏南,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不久,主力部队跟进,陈毅和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进入苏南地区,着手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
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政治、经济、地方武装等方面的建设。新四军发起韦岗战斗、贺甲战斗等,积极组织和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还利用座谈会、军民联欢会、军民代表会,以及话剧表演、街头演讲等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派出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队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把逃亡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对农民实行减租减息等。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各地农抗、妇抗和青抗会,工人、商界和教育界救国会,以及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普遍建立起来。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他们送子、送郎到部队,父子、兄弟、兄妹齐参军,妇女群众踊跃为新四军做军鞋,老百姓为新四军抬担架、作掩护、救治伤员、侦探敌情、开展锄奸活动等。茅山地区有一个村10多名妇女赶做军鞋,到深夜3点多钟,有人开始打瞌睡,妇女主任便领着大家唱抗日歌曲消除困意,打起精神继续做军鞋。就是这样,她们连续几天几夜坚持做鞋,加上其他几个地方一共赶做了上万双军鞋,支援新四军抗战。当地党组织也得以建立和完善,苏南、苏皖和江南特委以及苏皖区党委等相继成立,有力地领导着苏南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奋战,到1939年底根据地控制人口超过140万人,苏南的新四军已从1000余人发展到1.4万余人,基本建成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地处日伪中心地带的茅山抗日根据地,如同一把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制约沪宁杭地区的日伪军。
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40年以后,茅山抗日根据地进入十分艰难时期,除了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导致根据地粮食及日用品奇缺外,日本侵略者把进攻的矛头,从国民党正面战场,转移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日寇调集1.5万余人,开始对茅山地区进行疯狂的“清乡”。“清乡”,是日伪军用来进攻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种办法。它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企图以点线的占领,扩大到面的占领,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全面建立伪政权。对此,根据地军民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带领广大军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为反击日本侵略者“清乡”围剿、巩固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新四军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和扩大抗日力量。茅山地区颇有资望的民族资本家纪振纲、在镇江及句容地区“开香堂”收有几千“徒弟”的实力派樊玉琳和爱国知识分子巫恒通等,都团结在抗日救国的大旗之下,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同时,还对敌人进行军事打击。1941年7月到8月间,新四军和当地游击队与群众密切配合,广泛出击,摧毁了敌人据点,收复了一些失地,建立和扩大了地方武装。这一系列战斗引起敌人的惊慌,便集中3000多兵力,对茅山一带接连进行了两次大扫荡。新四军第十六旅四十六团一营和第五行政区保安司令部警卫一连密切配合,英勇奋战,挫败了敌人的两次扫荡。在战斗中,苏南第五行政区专员巫恒通不幸负伤被捕。敌人如获至宝,大汉奸周佛海等人亲自诱降,遭到巫恒通的严词斥责。他拒医绝食,于1941年9月14日壮烈殉国。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高度评价了巫恒通烈士:“死节之惨烈,抗战以来所仅见。”
到了1943年,日伪军以各据点为中心,强迫群众构筑竹篱笆,在茅山地区构筑起300多华里的竹篱笆;设立162个据点(别称“梅花棒”),将根据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并大肆造谣、欺骗,以各种卑鄙手段拉拢收买人心。编组保甲、清查户口、设置“检查站”、派出大量便衣特务侦察我党政军行踪,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使苏南成为他们“以战养战”的基地。对此,新四军第47团与茅山地委合署,实行一元化领导,组织1500余人队伍,按营连排编制,加上当地40000多民兵一齐开展全民性游击战争。反封锁、烧竹篱笆,“敌人白天筑,我们晚上烧”,通过锄奸、镇压卖国贼、打入伪军内部获取情报搞策反等,瓦解了敌军。茅东县便衣队奇袭白塔据点,打死伪副区长、情报主任和“清乡”指导员各1人,吓得“清乡”人员不敢下乡,伪化工作无法推行。经过反“清乡”斗争,茅山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与发展,扩大了武装,恢复了抗日民主政权,度过了最艰苦时期,迎接新的战斗,直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据不完全统计,苏南军民在敌后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0多万兵力。其中,日军3万,占国民党第三战区日军长驻兵力半数以上;伪军7万,占汪伪军总数的半数以上。苏南军民及地方武装在5000多次对日伪军作战中,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苏南人民的5万子弟参加了新四军,7000多人为国捐躯,其中县团以上干部牺牲百余人。
传承茅山革命精神。在八年抗战中,茅山人民不仅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而且培育了引以自豪、永放光芒的茅山革命精神。茅山革命精神就是救亡图存,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顽强拚搏、战胜所有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敌斗争中,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为了人民、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怕牺牲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茅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茅山革命精神,把一穷二白的穷山沟变成美丽富饶的新家园。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还要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茅山革命精神,团结一心、顽强拚搏,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茅山地区变成金山银山的宏伟目标成为现实,让茅山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