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扬周恩来的崇高风范

发布时间:2020-08-2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朱鸿雁    

周恩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在他身上展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继承和发扬好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探求他们的精神世界,汲取他们的处事智慧,始终是一个常学常新的重要课题。

牢记使命,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事事贯注了他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引用的这句诗,既是对周恩来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的勉励和要求。学习周恩来精神、践行初心使命,首要的政治品质就是对党忠诚,把永不动摇信仰作为贯穿一生的重大原则去坚守,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极端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异常繁忙,但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1962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表》上,周总理用红蓝铅笔作标记1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处,在表格边上进行计算6处,批注文字7处,整个表格密密麻麻地留下了他的手迹!小事如此,大事亦然。在他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中,有一次一位部长念到一个数字,连续两次都读错了。周恩来眉头紧皱说不对,然后随口说出了数字。那位部长脸红了。其实,该脸红的何止是那位部长!有些领导干部也会犯令人脸红的错误。一些表面看似可以补救的小事,实则反映出的是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抓住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重大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由于当时会内会外的斗争极为复杂,中国代表团的每次发言、每个细小的反应都为各国代表团和世界舆论所关注。因此,周总理每天亲自掌握会议进展情况,分析形势。轮到中国代表团发言时,他开门见山亮明态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紧接着,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精准发声,找出问题的关键,是周总理的一贯作风,也是他对身边人员的工作要求。

勤学善问,尊重和倾听各方有益意见。周总理一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无论是审定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处理日常工作,他都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虚心考虑这些意见,真正做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他说:群众比我们强,比我们智慧多、办法多。他还说:我要先恭恭敬敬地当学生,特别是要听主管同志的意见,然后才能提出指导性意见。周恩来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很多具体情况都了如指掌,但他从不武断下决定,总是认真仔细地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周恩来一生兢兢业业,真正用行动实践了他自己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周恩来精神,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姿态,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忠于岗位、勤勉履职,成其事、求其效,以极端负责的过硬作风作出无愧于党和人民信任的业绩。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社科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