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文脉浩大工程中,《刘师培传》是《江苏文库·研究编》中历代文化名人传中的一本。历数江苏文化名人,刘师培是不可绕过的。他在经学上的造诣可谓一时翘楚。在他寿仅35载的生涯中,著述多达数百万言,成就几乎囊括整个文科领域。
就其所处时代而言,他乃仪征刘氏第四代传经之人,又是扬学之殿军;就其著述而言,他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攘书》《近儒学术统系论》中皆有溯源、整理国学在江苏的传承脉络,并撰有《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江宁乡土地理教科书》《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江苏乡土地理教科书》;就其感情倾向而言,他更认同江南文化,称“冠带之民,萃居江表”,乃华夏正统所在;就其学术所长而言,他认为扬州古文经学派与常州今文经学派,虽一江之隔,却壁垒森严,称非北学不能统国粹“大义之所极”。
他曾视光复汉统为己任,撰写宣扬民族、民主思想的文字数十万言,让古老的经义焕发青春,成为宣传革命的神兵利器;他先知先觉地看到共产主义理论自西徂东,将与国学传统融为一体;他治学深思不怠,尝言“非通群经即不能通一经”。刘氏之学可分为评论古今学术思想、“小学”、经学、校释群书四个方面。旧学方面,可以说,刘师培是中国晚近学术思想史较早又较有系统的总结者。他的《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清儒得失论》《南北学派不同论》《经学教科书》和《中国中古文学史》等构成一个条分缕析的体系,用耳目一新的方法勾勒了一部中国学术史。新学方面,刘师培编有许多教科书(经学、伦理、文学、历史、地理等),是中国教育体制转换中由书院向现代学校过渡中教材编纂的模范。刘师培的“小学”,以字音求字义,用古文字论证阐发古代社会状况。他还主张文字改革,添造新字,改用拼音字,统一国语等。他曾经致力于“教育报国”,既力倡西学,又捍卫国学,他的经学研究,从古文的家学背景出发,兼采今文,达到了有清一代经学的高峰。校释古籍等则是其后期倾力之所为,覃思精研,为后人研究国学提供了阐释文本。
他深耕于新学旧学之间的学术野心背后,隐涵了国学传统存续之意志。他曾经视往圣绝学为博名位之具,但在利用国学之时,也不由自主地为国学所用,正与投机的政治人物自以为弄潮搏浪,却为历史意志所用同理。学者越深谙某项学术,便越承载此项学术的意志,中华数千年薪火相传之道统,在近代正值生死存亡关头,其亹续争存之诉求便完全体现为当时国学家们的文字与言行。
从学理上看刘师培的学术立场亦从光复汉统转向抵御西化。其所撰鼓吹帝制文字皆循古制而排西法,称“衽左之忧,深于变夏”,驳德、美之制“亦可推施中国”,斥“联邦”“封建”之倡议为析邦弱本之曲说,强调“一统之利”。即便其主观意愿旁寄私欲,所为亦实敷国体存续之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于气节操行观之,则屈灵均辈可谓清流,若刘师培者实乃浊流,然立足于承传国学道统之漫漫轨途,刘师培延绵一脉之功不当为后人轻忽。
《刘师培传》共分12章节,按时间顺序展现刘师培作为国学巨子、革命家、清庭密探、筹安会君子的光、暗生涯。生平事迹之外,更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总括刘师培的学术思想,选择《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国学发微》《周礼古注集疏》等前后期代表著述,撮其要旨,针对其思想学术前后变化之深层原因进行推阐。
经学部分以第6、12章篇幅为多。第6章中“保存国粹”一节集中了刘师培前、中期的代表作,计有《读左剳记》《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古政原始论》等16篇。刘师培的后期经学思想前人研究尚不充分,他自洪宪帝制时期发表《取邦驳议》论证中国“大一统”优于欧美“联邦”后,对经学的关注已主要转向体制之学,比诸北大期间“选学”研究,《周礼古注集疏》才是他后期心血所在,第12章第5节有对此项研究的详细介绍。若天假年,刘师培当能进一步论证作为上古体制的《周礼》可资后世“大一统”所承继之处。
文学部分在第3、4、9、12章。刘师培早年诗学李贺,情怀意象多近长吉体,后期诗作改宗魏晋,多法前人之山水、玄言。北大时期,刘师培为建构中国文学“本体”观,以重文辞的魏晋六朝俪文为“禹域所独然,殊方所未有”,乃致有五四时期“选学妖孽”讥评。对刘师培所编教科书的评介主要在第5章,《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中国文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地理教科书》不仅体现了他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造诣,也较为系统地整合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思想认知。
时势政治之学以第4、7、11章为主。第4章中的《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前者是刘师培前期反满兴汉思想的代表,后者是卢梭《民约论》与中国历代诸子学说的具体印证。由《攘书》可见,在立国安邦之初与民族危亡关头,春秋大义始终是守护中华的至理。《中国民约精义》貌似丛残小语之饾饤补裰,实则为历代智者反思君主专制弊端的思想结晶,与卢梭“民约”之说多可印证。第7章评介了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他对共产主义的传播。刘师培在自己创办的《天义》发表了多篇文章,首倡“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制易行于中国”“农民革命”“土改”等一系列主张。因鼓吹帝制之故及西化影响,第11章第2节所论及的《取邦驳议》一向受到忽视,但此文却是早期探讨中国“大一统”制与欧美“联邦”制孰为优劣的重要文字,对当前仍有借鉴之用。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成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