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栖居的文化家园

发布时间:2020-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荣贵    

针对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出现的资源融合度不够、设施使用率不高、管理人员能力水平跟不上、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近年来,海安市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变革形式载体、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提高阅读活动普惠性,让农家书屋成为群众幸福栖居的文化家园。目前,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231家,总藏书约100万册。

活用资源,焕发深度融合新生机

整合现有资源,统筹推进区域规划,创新书屋呈现方式,把农家书屋打造成便民惠民、凝聚人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整活一张网,打造“1+N”全域链。1即市图书馆,N即全市231家农家书屋,建立总分馆融合联动机制,实现图书资源共有、人员培训同步、管理考核同时的一张网管理全覆盖,进行每月相邻区镇滚动式图书漂流、每季度市图书馆新书派发、每季度图书管理人员总分馆轮值,实现总分馆深度融合,一盘棋推进。全力推行超星电子图书馆电子APP资源实时在线共享服务,实现图书选择一点通、各网点通借通还一卡通、群众满意度测评一键通,充分提升图书流通率,切实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多元化便捷式借阅的需求; 建立图书、场所使用率最大化目标考核体系,实现总分馆图书借阅率、场所使用率动态曲线分布日更新制度,在APP中清晰显示所有书屋图书借阅、场所使用情况,数据统计结果与农家书屋星级考核挂钩。

激活一池水,打造嵌入式主平台。把农家书屋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嵌入式融合推进,用鲜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基层群众引流到农家书屋,形成接地气、集人气的乡村文化家园。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文化栖息地主平台作用,实现党员服务站、邻里服务站、居民学堂、乡贤议事会等8个乡村(社区)工作平台的嵌入式深度融合,探索党员学习+”“健身基地+”“文化大户+等与农家书屋融合新模式,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率。

融活一群人,打造志愿+”服务圈。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做好图书借阅、好书推荐、环境营造等贴心服务,确保农家书屋规范有序运行。凝聚30百姓名嘴40多名国家省市阅读推广人,以及广大文艺骨干、教师等文化志愿者,做好增值服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实行线上线下抗疫先锋全天候服务,开展评比评选活动,选树培植一批村组阅读先进户,引领其他基层群众融入到全民阅读、群体参与的文化潮流中来,全年共评选先进典型50多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现场操作比赛,提升服务水平。

广拓路径,提升高效使用新动能

发挥农家书屋加油站作用,持续丰富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和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培植阅读兴趣,形成强大磁场。不断增强归属感,优化公共服务,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使得每一块墙壁充满文化气息,农家书屋逐步成为基层群众心仪的充电站。不断提升新颖性,让配套设施衍生成亮丽的风景线,屋、角、站、点相互勾连,相映成趣,营造全民阅读的强大磁场。建立阅读时长积分制,实现每日阅读记录、十日阅读翻番、百日阅读晋级的阅读积分增长机制,阅读积分与等价书券、文明家庭评选等挂钩,充分激发百姓内生动力,培植阅读兴趣,形成强大磁场。

实现多点突破,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给农家书屋的发展壮大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哺育和支撑。助民增收促进产业振兴,每月25日制度化开展书香惠农助振兴农家书屋主题阅读活动;组织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500余次,邀请致富能手交流阅读致富心得1000人次,进行网络带货知识讲座300次。开展脱贫立志”“培智活动200余场,组织50名贫困户走进书屋阅读逆境成才类读本,帮助30名贫困户掌握基本文化知识,进行各种技能、科技培训100多场,助力脱贫攻坚造血工程。拓展形式丰富文化生活,组织开展阅读茶吧、乡村网红充电站、农余休闲会、戏曲下乡等活动2000场,创新文化形式,让群众爱听爱看。

抢占思想高地,建筑坚强堡垒。组织广大百姓名嘴依托农家书屋阵地,以新思想、新乡村、新风貌为主题,将党的思想理论翻译成群众听得懂、喜爱听的方言土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落地生根。开展红色大喇叭宣讲300余场。培植农村优秀文艺骨干500人,带领2万余名群众走进农家书屋,创编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巡演展示,全面抢占农村意识形态新高地,构筑起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的坚强堡垒。

巧创品牌,实现品质管理新跨越

立足地方特色,倾听群众呼声,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项目品牌,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凝聚时代奋进的力量。

凸显主题,打造一镇一品品牌文化。各区镇街道以农家书屋为工作站,充分挖掘地方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传统习俗等,紧跟时代步伐,聆听百姓声音,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创新推出板凳讲习所”“理论上渔船”“文艺快递送理论”“车篓上的农家书屋等地方品牌15个,前期邀请专家进行品牌论证5场,常态化开展专业人员培训3次,定期组织活动观摩3场,利用各类媒体推介发声20次,培养专业的品牌文化推广人400余人,培育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五星级农家书屋7个,让农家书屋管理规范化、精致化、品质化。南莫镇板凳讲习所得到央视、人民网、中央文明办的关注和肯定。

优化举措,拓展四点半课堂品牌阵地。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拓展延伸功能,开设四点半课堂,由农家书屋管理员和志愿者开展课业辅导、成长烦恼解答、文明礼仪培养等活动,破解四点半放学难题,让其成为留守儿童的托管站,全年服务留守儿童2000余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500余场,对隔代教育、单亲教育等进行专题辅导;开展和谐邻里大讲堂260多次,营造睦邻友好、融洽互助的邻里生态等。四点半课堂在一个侧面补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民生短板,形成辐射广、有亮点、叫得响的区域特色,让农家书屋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化解家庭矛盾的润滑剂、畅通民生堵点的桥梁。

精准发力,建构好书导读品牌项目。邀请40百姓名嘴、教师、朗诵协会会员等志愿者,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文艺、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好书导读30次。邀请致富能手、脱贫人员开展农业知识、现代科技、致富窍门类的好书导读20次。邀请留守儿童开展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文明礼尚类的好书导读13次。通过《海安日报》开设专栏、海安电视台设置专题、海安发布专题发布,全媒体已推出导读10场次,参与人数1000多人,点击量过万次。

(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