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发布时间:2020-11-03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戚善功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保护生态环境没有局外人。我们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些重要论述,既明确了中国已经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又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决摈弃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落后发展思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自觉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生产、生活、发展,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在灵魂深处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蕴藏着深邃的辩证思维、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巨大的真理力量。这一理念既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应是对立相克的水与火的关系,而应是和谐统一的水与舟的关系,又明确指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变革,必将引领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要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到实处,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保护在民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人民情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源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是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和所急。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针对当前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差等民心之痛、民生之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落到实处,认真贯彻科学思维和系统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树立生态治理的大局观、全局观。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一定要树立大局观,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此才能形成系统性的治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牢固树立、深入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思维和系统思想。

当前,我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要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要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十年禁渔的刚性要求落到实处。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落到实处,在完善制度和执行制度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围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等。

江苏作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应抓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今年728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精神贯彻落实,加快探索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江苏经验。

(作者系淮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