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前往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会合途中,来到晋绥边区吕梁兴县蔡家崖村,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对党报的功能性质和策略方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是我们党新闻思想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谈到了党报“如何让人想看”的问题,认为“《晋绥日报》在去年六月的地委书记会议以后,有很大进步。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有朝气,反映了伟大的群众斗争,为群众讲了话”,并说这样的报纸“我很愿意看它”。接着,他也对报纸提出了婉转的批评,提出“最近这一时期,你们的报纸却有点泄气的样子,不够明确,不够泼辣,材料也少了”,直言这种状态的报纸“使人不大想看”。
如何才能让人想看?从这篇短短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主要强调了这几个方面。首先要反映群众的实践。报纸的功能在于,一方面能广泛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反映群众实践,而只有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主题,才能让群众想看爱看。其次要内容丰富。在谈话中他举了群众土改运动的例子,认为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局限,甚至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才能真正吃透材料,把丰富的内容呈现给群众,进而肩负起教育群众的任务。再次要文风生动、鲜明。报纸要学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让群众爱看,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要态度鲜明,不能吞吞吐吐。在这次谈话中,他也鼓励报社的同志“应当保持你们报纸的过去的优点,要尖锐、泼辣、鲜明,要认真地办”。
对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的宣传,怎样才能让群众爱听爱看?和70多年前的报纸一样,今天的报纸、刊物、电视、新媒体平台等同样需要直面这个问题。在2016年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阐释,他认为,正面宣传并不是靠剪刀和浆糊就能完成的,而要用心用情做,让群众爱听爱看。
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党的性质决定了,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发展阶段,都需要通过宣传告诉群众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从而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发展提供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与70年前不同的是,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生产的新闻内容十分丰富。要想让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有效到达群众,让新闻报道达到毛泽东同志所提的“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有朝气”的要求,宣传工作者需要动更多的脑筋,投入更多的情感,花更多的时间精力。
回顾70多年前的这篇讲话,虽然今天的发展阶段、目标任务、媒体格局大不相同,但是要回答的问题是一致的,对当下的启示是深远的。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人放在首位,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痛点、堵点,只有这样的宣传才能直抵人心。
(作者单位分别为群众杂志社、湖北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