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无疑是屈辱的、动荡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也因中国人民特别是先进分子寻求民族独立、强国富民之路而充满激情,呈现出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思潮层出不穷、杰出人物接踵而至的景象。而江标正是晚清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人物之一。
江标(1860~1899),字建霞,号师鄦,江苏元和(今苏州)人。他生长的家庭是一个较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士大夫家庭。受时代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他早早就接触进步思想,中学西学皆有涉猎,并力图改革强国。1898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后,江标被诬“庇护奸党”,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次年便病卒。
江标一生的突出业绩体现在1894年至1897年他任湖南学政期间的所思所为。他整改校经学堂,创办校经学会,改革考试、整肃考场风气,创立《湘学报》,湖南学风因之骤变,各种思潮、文化、思想齐集湖南,培养了众多人才,使湖南“风气之开,几为各行省冠”。江标也被称为晚清湖南维新运动“开路之先锋”。江标还是学者、收藏家、书画篆刻家、出版家、诗文才子,其著述、文章、诗词及其中体现出的政治理念、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湘人。
《江标集》的作者黄政,致力于研究江标十余年,搜集、整理了方方面面涉及江标的作品资料,聚集于本书,涵盖了除江标成书著作外大部分的作品,所收资料既有当时《申报》《湘报》《字林沪报》等刊发的文章,也有国内外十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院等的收藏。同时,书中收录了部分稀见资料,有些资料为首次整理。这些资料可考的最早时间是1882年,最晚的是1899年,大多写于1893年至1898年间,囊括了江标的主要人生活跃阶段。《江标集》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巨变,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以江标为延展,《江标集》探究晚清报人、学者、藏书家等群体的行为,乃至还原中国近代史上改革、教育、出版等细节。同时对与江标同代友朋记述进行汇集。江标作为活跃于晚清文坛、政坛的重要人物,其与同时代的很多名士多有往来、关系密切。在这些友朋的著述中保存有江标的作品或是与江标交游的情况。由于清末,私家藏书、刻书的风气尤为盛行,因此在这部分资料中关于藏书、刻书、金石书画收藏的交流颇多,足可为晚清相关方面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此外,书中附录部分的资料,与正文资料相映成趣。本书附录一至三,分为他人题赠、传记和其他相关记载,均是他人对江标的赠予、评论、记述。
通过诸多资料,这本书鲜活体现了围绕在江标周围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他们或志同道合,或意见相左、争辩不休,但都同样以爱国、救国、强国为理想,并不懈努力奋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正是有无数像江标一样有着中华“民魂”的人,才使得中华民族始终生生不息,并不断前进。以史为镜,以人为鉴,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担当,激励今之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凤凰出版社)
责任编辑:高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