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储呈平,江苏海安人,1963年出生。正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先后获国家农业农村创业导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全国创业之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全国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江西省永新县、陕西省略阳县等贫困地区发展蚕桑,因地制宜、精准帮扶,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荣获2020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做大做强海安茧丝绸产业,让中国丝绸麻雀变凤凰。”这是我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座右铭。“不让一个人在致富的路上掉队,希望尽我所能带动大家一齐致富。”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不懈追求。回首过往,我一直在发展蚕桑产业、携手蚕农共同致富的路上努力前行。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应该要致富思源,主动承担起帮贫扶困的责任。
将“一粒茧”演变为“大产业”
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做过新闻通讯员、乡团委书记、宣传委员、海安县大公镇副镇长以及西场镇副书记、镇长、书记等。直到2002年8月,组织上将我调到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鑫缘茧丝绸集团的前身),出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从一个有头衔的公务员转变为一个普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我做的这个决定有许多人不理解,但我从不后悔。南通先贤张謇先生以状元身份回到家乡创业办厂,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我也要践行张謇精神,投身企业、壮大实业,带领蚕农致富。
中国是“丝绸之乡”,但一直以来中国的丝绸在世界市场上都是以低端、廉价的形象出现。我刚刚接手时的县丝绸公司,经营业务主要定位于蚕茧的收购和转卖,可以说还只停留在“茧贩子”阶段,业务相对单一,利润非常微薄,经营的风险较高。
为了改变这种“倒买倒卖”的经营现状,到任的第一天,我就明晰了重塑企业的发展思路:向“茧贩子”式的附加值不高的产业初加工说“不”,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用科技打造企业实力,用品牌提升企业魅力。我首先进行企业改制,并在2004年完成了企业“三转”:转型、转制、转舵。“三转”使企业活力增强,在此基础上,抓住科技创新,来驱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同时通过品牌的创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赢得行业的地位和话语权。
海安有着丰富的湖桑资源,围绕茧丝绸产业,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延伸产业链条,都蕴藏着无限生机。因此,我们以鑫缘龙头企业为核心、茧丝绸产业园为载体,形成一产往后延、二产连两头的模式,打造上下游联动的茧丝绸产业链,建设全国茧丝绸服装家纺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稳定优质的蚕桑基地是茧丝绸产业之本。为了夯实这个生产基础,我们把一粒茧演变为辐射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将一缕丝演绎出绚烂多彩的品质品牌文化。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鑫缘集团通过“政策+技术+服务+金融”的组合拳,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建设,探索出一条带动蚕农致富、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全新路径,被商务部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我们创建了新型农业主体,也就是蚕业家庭农场,解决了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单独个体去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难题。老百姓通过规模化生产实行机械化的配套、形成规模化的效益,减少了用工和劳动强度。这种模式受到老百姓普遍欢迎,重新燃起了他们摘桑养蚕的热情。目前,海安有229家蚕业家庭农场,169家蚕业联合体农场,单个蚕业家庭农场的亩均最高收益达1.5万元,吸纳周边低收入农民帮工,免费提供食宿,带动200多户低收入贫困家庭走上了致富路。
经过多年深耕,我们终于将一个单纯的蚕茧初加工企业发展成为全国茧丝绸龙头企业,将传统蚕桑产业发展成为现代茧丝绸全产业链集团。鑫缘集团从当初收茧卖茧赚取差价的单一经营方式,升级为蚕种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饰、丝绸文化创意、桑蚕资源综合利用一条龙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体系,走出了一条“公司+高校院所+品牌+基地+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发展之路。
创新发展使“麻雀”变“凤凰”
茧丝绸行业是传统产业,劳动力密集,赚头不大风险大。曾经,很多人向我提出善意的疑问:年轻人大多进城了,将来谁来种桑养蚕,原材料采购难、招工难,这个产业能否干得下去,还不如考虑一下房地产。
但我想,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与茧丝绸紧紧相连,且茧丝绸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早在《诗经》中,就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的诗句。这世上,没有没落的产业,只有不懂得创新发展的人,才会导致一个产业走向暗淡或者毁灭。只要持续不断地走科技创新之路,传统行业就能焕发新的生机。
于是,我们积极打造平台,建立创新团队,聘请国内外权威教授专家作为公司科学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挖掘创新团队潜能,加强与院校合作,自主研发。茧丝绸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带动了茧丝绸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也让“鑫缘”走得更远更好。
我们每年都要保持亿元以上的研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借助外资联合攻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因如此,鑫缘才有了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获得,才能成为南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名牌。以高取胜,以新取胜,以特取胜,让我们牢牢把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同时,我们还引导企业职工在创新当中大显身手,实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献计献策,培育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鑫缘很多畅销品,如护肩蚕丝被、鹅绒蚕丝被等,都是出自于员工们的集思广益。
依托技术支撑,近年来鑫缘茧丝绸集团先后推出的真丝棉衬衫、精品女装、桑茶、护肤品、丝绸名画等一系列新品成为市场新宠,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丝绸文创产品、丝绸装修材料、雄蚕蛾药酒等众多创新产品的面市,推动了品牌的多元化发展。
在扶持企业创新方面,我们坚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鑫缘茧丝绸集团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中国茧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既是代表我国茧丝绸行业最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苏中苏北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引和聚集了国内茧丝绸行业的顶级专家权威和科研人才,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苏州大学等高校院所紧密合作;以鑫缘工业园和鑫缘科技园为载体和孵化器,吸引了国内丝绸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加盟鑫缘。
正是注重抓科技创新,才抓出了一流的产品,鑫缘也才取得了中国丝绸行业最多的“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保持了在同类产品中的强势地位。也正是创新,不仅让鑫缘成为“中国名牌”,更从本土迈向国际市场,让老外对“中国丝绸”也刮目相看,使得中国丝绸“麻雀”变“凤凰”。
东西协作养蚕结出“致富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时这样强调。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广西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环江一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今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在环江的脱贫路上,鑫缘集团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喜的10名群众代表中,有两名就是鑫缘集团帮扶的蚕农。
环江有栽桑养蚕的历史传统。2007年9月,鑫缘集团在环江县主动牵头设立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我们希望通过兴办工厂、送去技术,和那里30多万少数民族蚕农一起推动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实现小康梦。
当时环江县的经济还很落后,蚕桑基础薄弱,蚕农栽桑养蚕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公司仅有7.2组自动缫丝机,员工总数181人。为尽快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我下定决心,以点带面,先行在大安乡才平、顶新、金桥三个村建立栽桑养蚕示范基地,聘请农技人员下乡驻村举办栽桑养蚕技术讲座、答疑解惑,分发技术宣传资料、光碟,同时安排农技人员驻村包户,深入田间地头、蚕房,全程提供栽桑养蚕技术辅导,吸引了大批周边村组蚕农前来观摩学习。为方便蚕农桑园灌溉、采桑、售茧,公司资助示范村修建水渠和道路,免费向示范村蚕农发放方格簇和良种桑苗,在边远乡镇设立蚕茧收购站点方便蚕农售茧。历经两年的夯基强本,三个示范村1200多户贫困户通过栽桑养蚕,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大部分蚕农户盖起了楼房,添置了现代家电。
2018年,在边远的驯乐乡康宁村,我们又投资600多万元精心打造桑蚕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化小蚕共育中心和养蚕大棚,安装轨道喂蚕、自动上簇、自动采茧等省力化机具设施,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和从业人员年龄偏老化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了贫困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惠及全村1725名蚕农。
鑫缘集团江缘公司扎根广西,回馈社会。目前,拥有36 组自动缫丝及全套生产辅助设备,具备年产900吨白厂丝的生产能力。吸纳1200名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其中毛南族360名、壮族720名、苗族120名,有52名员工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公司支付蚕茧收购款达2.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7亿元,直接带动环江县4.4万户蚕农通过养蚕致富,其中62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栽桑养蚕顺利脱贫。
公司已在环江县12个乡镇设立39个鲜茧收购站点,年收购鲜茧900多万斤,蚕农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不管蚕农卖多卖少,江缘公司一律现金结账,不拖欠蚕农一分钱。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小蚕虫吐‘金丝’,不尽财源滚滚来;做大‘蚕业’致富快,山乡百姓乐开怀。”
“农”字号企业一定要立足为农
在我看来,身为农业龙头企业,就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努力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任,就要紧紧围绕“农”字,在专、深、透上做足文章,寻求龙头企业自身更广阔的发展。“农”字号企业一定要立足为农,不能急功近利;忽视“农”字,忘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企业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做得长久,不可能赢得农民信任。事实上,鑫缘的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朴实道理:“农”字号企业立足为农,方有所为。
带领鑫缘集团发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示范和辐射作用,我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结合当地实际,先后在广西环江县和德保县、江西永新县、安徽潜山县、陕西略阳县等贫困地区发展蚕桑,带动贫困地区5.8万户蚕农增收,1.3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蚕农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茧丝绸产业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我们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把“硬投入”与“软投入”紧密联系起来,以点带面实施产业扶贫,建设栽桑养蚕示范基地,推动种桑养蚕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向发展,并择机建立茧丝加工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带动40万亩桑园建设、30万户蚕农增收、50多家丝绸企业发展和5万名劳动力就业,推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健康高质发展。
2015年,我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安徽潜山县考察,在贫困山区投资350万元建设桑蚕基地,组建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栽桑养蚕,新建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桑蚕茧丝加工企业,带动110户200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
2016年,我们到江西省永新县发展蚕桑产业。当时,永新的老百姓栽桑养蚕的水平还处于上世纪70年代,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标准。我们在认真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后,投资近百万元,成立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永新茧丝绸产业分店,开展科技服务和各类公益服务活动,帮助他们更新养蚕器具。通过选择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的形式,让当地农民掌握养蚕新技术,并利用互联网进行数字化管理。目前,通过电脑操作,就能及时观摩小蚕共育室温湿度的情况。
2018年开始,我们助力陕西省略阳县发展蚕桑产业,多次派遣技术人员推广良桑密植、建设标准桑园、配齐小蚕共育、保底收购蚕茧等,把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新模式运用到略阳蚕桑产业中,发展密植桑园3609亩,新建5个小蚕供育室和10个养蚕大棚,培育7个新型经营主体……
近几年茧丝绸产业在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企业能为脱贫攻坚贡献微薄之力,我此生无悔!接下来我们还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特别是在产业基础薄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鑫缘模式”,在稳定脱贫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上多出点子、多谋路子,帮助更多的栽桑养蚕者提升经济效益,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