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写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这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民收入不高。我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以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优势,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选择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迅速形成了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格局。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国外资本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加工能力,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以向全世界提供优质低价产品的形式,利用国际市场,积累了资本,提升了技术,增强了财富的生产力,实现了中华民族几代人工业化的梦想,人民生活也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世界市场需求不足,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从国内看,我国GDP将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短缺”已成过去,社会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追求更有品质、更加美好的生活,客观上要求从数量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解决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问题。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经济的优势或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实现内部大循环,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需求潜力巨大,加上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内需,可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
总之,“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涵丰富,牵涉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学角度看,可以从三个方面重点理解。
一是构建完整的内需循环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消费也是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物质和文化产品的需要。因此,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使国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必须千方百计推动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在“两头在外”发展阶段时,之所以形成“中国生产、国外消费、贸易顺差”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购买力不足,无法形成国内强大的内需市场。因此,要坚持就业导向,促进更充分就业,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要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支撑投资和消费。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老百姓口袋鼓了,才有能力去消费,才能逐步形成国内大市场。
二是形成高质量的供给结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要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首要条件是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我国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但是国内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还存在“卡脖子”问题,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很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购买力跑到国外去了。因此,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都不能丢。各类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以及产业链的高、中、低环节都很重要,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要发展。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低端环节不是低级环节,都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疫情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完整的产业链是多么的重要,产业发展生态是多么的重要。
三是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市场潜力将充分激发,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需求。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对来自世界各地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技术、服务产生更多需求。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中国的对外合作将不断深化,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可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而是更高水平开放。

当代国际分工已经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不再以“产品”为界限,而是以“要素”为界限。一件产品的最终全部价值已不再完全是一个国家的本土要素独自创造,而是多国优势要素共同参与生产的结果。从本质上看,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可称之为“要素分工”。在要素分工条件下,中间品贸易所占比重超过70%。国际贸易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含义,本质上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本质上属于生产过程。在生产领域,“内需”和“外需”是分不开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两者是统一体。因此,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江苏是经济强省,2020年GDP有望突破10万亿元,经济总量超过澳大利亚;人均GDP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江苏也是开放大省,利用外资全国第一,对外贸易全国第二。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江苏须继续为全国探路,率先实现由“两头在外”的开放发展模式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开放发展模式转型,在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作出江苏贡献。
(作者系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