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意味着我们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读书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思想的觉醒、希望的播撒,更是梦想的实现、美好生活的不可或缺。在一个鸟语花香的清晨,或是雨后初霁的黄昏,抑或静谧无人的深夜,翻开一本书,行走于字里行间,与古人论道,与圣人为友,与名人对话,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掩卷沉思,快乐无比。阅读,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攸关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竞争力,应在五个方面不断探索和加强。
在历史认识上求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党成立初期就设立“党校”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加强党内教育,到设立“贫民学校”“工人补习学校”以加强工农宣传;从抗日战争时期设立干部“学习节”,到要求在职干部每天落实“两小时学习制”;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四级党委“关于读书的建议”,到新时代“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以学习立党、兴党、强党,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如果说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必由之路,那么阅读则是感受文化、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修养品德的重要途径。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书香氛围,努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深刻理解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实际工作中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读者群体上求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曾在2009年春季班开学典礼上专门谈到“领导干部读书问题”,对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多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毛泽东同志曾在1958年给中央、省、地、县四级党委写过《关于读书的建议》的信,提议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马恩列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著作,明确指出:“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要“设法给县、社党委每年有一个系统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可见,真正的读书学习是克服事务主义的有效方法。
新时代十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地渐次开展起来,各种形式的读书组织纷纷成立,书店、书吧、茶座、咖啡馆经常可见读书分享活动,成为一道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就是要致力于推动更多的人来阅读,不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应该阅读,一切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应当行动起来,成为全民阅读的一分子。而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层,理应成为阅读的引领者和模范践行者。
在阅读领域上求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曾通读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他认真阅读了三遍,做了18本读书笔记。他阅读的历史书籍有《史记选》《汉书选》《后汉书选》《三国志》《中国通史简编》等,阅读了《离骚》《古诗源》《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悲惨的世界》等中外文学名著。还曾步行三十多里路,从另一位知青那里借得一部《浮士德》拿回来阅读。
通过阅读不同书籍,能够体验不同人生,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学习间接经验,开阔人生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拓展胸怀格局。所以,阅读不应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本职工作必需的专业书籍,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博览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古今中外优秀书籍。只要有阅读的兴趣,很多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案头卷、枕边书。在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遍的时代,我们更要将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相结合,经典阅读与休闲阅读相补充。
在读写结合上求提高
“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写作,往往不得不把所读之书及其相关书籍找来重读,还不得不对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把读来的东西、学来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自我消化、自我打磨、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个真正的写作,必须摒弃以损害思想内容为代价的雕琢藻饰的习惯,它应当来源于内在的自我修养,来源于反复浸润于经典阅读所体现的价值观,来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所作的真实记录,直到最终彻底领悟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深化全民阅读,就是要推动大众写作,大众写作不应局限于某本书的读后感、某部影片的观后感,那是对有字之书的“临摹”。我们还要读无字之书,即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开启对于工作经历、生活感悟、学习心得、相处之道以及社会观察等等的个性化书写。秉持文无定法的理念,破除标题党和八股文风,还语言以鲜活,让文体形式更加多样而生动。
在活动形式上求多样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一个有效的形式是组织读书会。早在1920年11月,毛泽东就曾在《读书会的商榷》一文中写道:“近来有许多人提倡‘读书会’,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实在很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共中央于1923年10月致信各区、地方和小组同志,提出“各地方至少当组织读书会性质的马克思研究会”,并可吸收非党人员参加活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又在一份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各地“组织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会与读书会”,以加强马列主义的公开宣传。新中国成立后,办读书班、学习班,组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一直伴随着我们党的成长、进步和壮大,成为我们党从事理论学习、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形式。少则三五人、七八人,多则几十人、上百人,不拘形式,自由交流的“读书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平台。
读书会的活动载体也不应囿于象牙塔、学术报告厅,而应走出书斋,去城市社区、去乡野村镇、去革命旧址、去历史遗迹,组织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跨年龄的读书交流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践,以文化下乡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系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机关党委副书记、博士)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