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不仅是民族发展的见证,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与力量。江苏是文化大省,有着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积淀,蕴含其中的智慧与力量是江苏高质量发展和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石。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繁荣离不开科技助力。以科技赋能,打造文化传承新形态、构建文化数据“全”平台、推进文创产品“数字化”转型等,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新性共享和创造性转化,对凝聚智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统保护到技术“活化”,打造文化传承新形态
江苏对文化根脉的关注和保护由来已久。从2002年专门出台《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系列规章制度,到2022年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文化保护体系在不断完善,举措在不断升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只能算是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加快新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更有利于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譬如,依托虚拟技术打造“水陆并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数字化文化街区,实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古迹的“一键沉浸式”体验。再如,依托VR/AR虚拟制作、空间仿生技术高度还原淮海战役等革命真实场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将历史上的场景、事件等重现于当下,调动观众五感,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战火纷飞的革命时代,体会先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情感与精神。
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数字化新形态。一方面,让文化从遗址遗迹以及档案资料等故纸堆中“活过来”“走出去”,以鲜活的历史感结合现代技术,能够吸引年轻群体的更多关注;另一方面,让观众“实现”穿越时空的梦想,“回到”历史现场,亲身经历那些或是屈辱或是壮烈或是豪迈的真实历史场景,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体悟人类文明演化的逻辑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是红色基因赓续和革命精神传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传统实体到数字共享,构建文化数据“全”平台
文化承载的是城市的灵魂。截至2022年5月,江苏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分别为13、31、12、33、56座(个),苏州市姑苏区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此外,江苏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中国大运河,以及8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2月,全省现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1710处,不可移动红色文物490处,可移动红色文物8986件/套。拥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2家,省级以上基地现有展出场馆408个,展陈面积55万多平方米,展出图片、图表7万余幅、文献史料8.4万件(套)、实物21万多件。实现文化传承高质量发展,推动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优秀文化资源从实体化走向数字化,是必然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加快相应平台建设和新技术支撑。如:江苏文化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尤其是各类文化数据全方位共享、共用的实现,有赖于文化数字博物馆、文化馆等智能文化设施的配套升级,以实现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文化档案以及文献数据库的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检索等。
文化资源只有“找得到”“看得见”,才能更好地“传得开”。运用数字技术,推进全景式、大历史视角下的江苏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文化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更有效地将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将历史根脉赓续下去。
从传统展示到现代生活,推进文创产品“数字化”转型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说技术“活化”和数据共享是文化保护和存续的方式之一,那么,推进文化创意产品“数字化”转型则是对文化传承的有力加持。文创产品是文化传播和推广的常见形式,从以钥匙扣、打火机、书签等为典型的“老三样”,到笔记本、笔、杯子等为代表的“新三样”,再到新近频频出圈的文物盲盒,以及以“雪糕、饼干、巧克力”为代言的文物美食三件套等,不难看出,一方面,文创产品大多保留着传统面相,体现为承载特定文化元素的日常生活物品(包括食品),另一方面,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一直在努力贴近生活、追赶潮流。然而,无论是传统“老三样”、新“老三样”还是火出圈的文物美食三件套,这些都未能突破传统文创产品面临的困境,即:易带走,但难留住,多为常用品、易耗品,容易丢失,不易留存;即便是火出圈的文物美食都有着相应的保质期,更不宜久留。但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带得走的是物件,留得住的才是文化。因此,在科技超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更需要新科技的加持。譬如:以历史人物、革命故事或者红色遗物为原型,纳入三维立体实物打印技术与加工工艺,制作相应的3D模型,并与相应的实物资源形成数字关联。当人们在历史博物馆或革命遗址遗迹进行沉浸式体验时,可通过手机扫一扫眼前的实体资源,一键打印,当场获得科技感拉满的3D版物件。此外,还可进一步运用新技术,将馆藏历史文物制作成为精美的一比一文化产品,如西周青铜尊、宋影青印花瓷枕、唐菱花鸳鸯铜镜等,当年轻人在博物馆看到喜爱的文物时就能扫码识图、一键下单,将一比一同款带回家,作为家居装饰品或摆件留存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文创产品对文化的传播、推广,需要借助科技赋能,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历史意涵以更现代的方式传递出来。同时,将优秀文化与前沿科技以及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当下大众需求、能与市场产生良好互动的文创产品。这样的文创产品,既实现历史文物的“带得走”和“留得住”,又能缩短新时代年轻群体与历史的距离,提升文化的时代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新起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