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之基”

发布时间:2024-04-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蒋 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的心理健康列入重要发展领域。《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日益突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常州大学深耕立德树人责任田,聚焦精准思政,在系统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全面推进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不断探索筑牢思想政治工作心理之基的路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同频共振,有效提高德育实效。

精准机制创新,把准育人航向。出台《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实施办法》,将大力促进心理育人体系建设列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为目标,助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近年来,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积极强化预防、预警、干预三预功能,让心理育人、心理助人为时代新人服务。紧抓第一课堂,将心理健康课程打造成学生自助、助人、互助的一块阵地,实现心理教育的预防功能前置;夯实心理预警防控体系,科学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时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访谈工作,动态更新心理危机预警库,持续做好筛查-追踪-反馈-预警工作;建立全天候援助渠道,常态化开展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在支持网络辅导服务的同时持续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对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障碍、恋爱冲突、宿舍矛盾、应激事件等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避免诱发心理危机事件,用心用情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系统,将家庭关怀和社会影响纳入学校教育培养计划。

精准课程供给,提升育人质效。坚持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理念贯穿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紧抓课堂主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同频共振。一是健全课程体系。按照开齐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精准课程供给,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二是融合课程思政。实现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思政课有效融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精准设计教学内容,整合跨学科资源,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心理育人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巧妙运用生动形象的心理案例、思政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素养产生影响,让课堂教学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三是创新课堂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情景创设、案例教学、游戏互动、实地现场教学、团体辅导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开展分组讨论、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等方式,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精准队伍锻造,强化育人力量。学校注重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齐建强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心理育人合力。一是注重常态化培训。加大专职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三结合常态化、长效化培训机制,切实开展系统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专职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增强德育本领,提升育人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化建设。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培训会,组织参加国家行政学院心理专题网络培训、举办卓越讲堂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沙龙活动,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大学生抑郁症的识别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开展详实具体且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防范型与补救型相结合专题教学,切实提升一线工作人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力与诊疗力,增强难点问题和复杂情况的策略指导能力。三是实施网格化管理。以心理辅导站为支点,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为落脚点,构建校领导、中层干部、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心理委员五级责任体系,落实重点关注学生的排查及实时跟踪,将关口前移、措施前置,责任到岗、任务到人,持续压细压实各环节工作责任。

精准对接需求,拓宽育人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个性成长紧密相连,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不断创新育人载体,以期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实现全方位融入。一是提高网络育人能力。伴随互联网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大学生,是当前接触和使用网络最广泛的群体。准确把握其身心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管理中的优势。利用在线匿名交流互动、心理求助、心理信箱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发泄、调适、获取帮助的畅通渠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隐私化、互动化、跟踪化、个性化、高效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效途径。二是构建三级联动模式。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阅历还不够丰富,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模式,学校通过推进润心心理健康行动、召开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系列宣讲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站等,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方面精准发力。各学院、各班级根据专业特色,以主题班会、素质拓展活动、宿舍开放日、风采大赛、心理影院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打造有温度的教育管理、有精度的活动设计、有效度的实践体验。三是打造心理品牌活动。以品牌化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环境,固化可持续、可推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活动。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3.20心理健康教育周等品牌活动,精心设计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活动形式,如大型心理游园会”“心理委员手抄报”“正念解压体验等,不断提升活动参与度,增强育人实效。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责任编辑:汪娅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