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越来越有看头

发布时间:2024-04-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宋 燕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建设博物馆之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作为江苏代表团发言代表之一,通过南京博物馆相对应的实例,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总书记听后表示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这三个小故事,横跨十几个春秋,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得益于精心的利用,展现了薪火相传的力量,背后所蕴藏的,是让博物馆更好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活化密码

保护:六朝遗韵今犹在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心愿,要建立一个六朝博物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博物馆到底在哪建,应该怎么建却迟迟没有定论。直到2007年,一次机缘巧合的挖掘,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时,南京圣和药业通过竞拍获得了原汉府街车站地块,计划在此建立总部研发楼。考古人员进驻工地进行前置勘探时,在地下两米处发现一段南北向夯土城墙以及外侧城壕。后经考证,这是一段六朝建康宫城城墙。恰恰是因为原汉府街长途车站停车坪地基较浅,没有受到施工伤害,才保留下了这一段城墙。也正是因为这无比珍贵的一小段,才留住了六朝建康城的根脉,使得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六朝建康宫城得以重见天日。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蒋赞初、潘谷西、梁白泉等专家学者高度关注,他们呼吁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南京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随即调整原来地块的用途并进行原址保护,最终将这处城墙遗址保留了下来,六朝博物馆建设正式启动。

建设之初,原址保护特别是地下这段建康宫城城墙遗址的保护,难度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怎样才能在确保文物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把博物馆建设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过程中,我们反复与设计和施工方讨论方案,从专业角度破解了建设伊始的种种难题,在保护与建设之中寻找到平衡之道,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日之光阴现于光影,百代之流转存于文物博览的六朝博物馆。2014811日,建于原址之上的六朝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是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第一个故事。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对文物保护工作最好的见证,也是南京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文化为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写照。近几年,南京先后出台、修订《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等,推动考古前置”“制度先行,为文物工作保驾护航。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老城不能再拆成为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十年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新增56%。南京文物工作者正在全力守护城市文化遗存,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这些文化宝藏,让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薪火相传。

利用:天工人巧日争新

六朝博物馆开放后,我们给出的基本预测是:节假日最高参观人次能达到七八百就很不错。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走入六朝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我们采取了跨界开源的方式。那时候,南京博物院、总统府、鸡鸣寺等地,时常能看到六朝馆的小团队拖着易拉宝展架,向游客推介六朝博物馆的展品及活动。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六朝博物馆已经拥有了基数不小的忠实粉丝群体。如今,高峰期接待游客日均数量已达60008000人次,有一年国庆假期期间,馆日均参观人次突破1.2万。我打开微信工作群,常常会看到工作人员上传的游客排队照片以及精彩的活动照片。

六朝博物馆三楼有一面落地窗,是游客观赏城市美景、感受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连接古今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去年经网友推荐,这扇窗登上了热搜。今年春节前,我们为它贴上了别具一格的龙年窗花,吸引了很多游客、市民来打卡拍照。一扇窗,让博物馆的文化味与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烟火气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表达,也为促进文旅市场繁荣作出贡献。去年,南京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仅全市博物馆就接待了3448万人。博物馆一票难约的背后,是大众特别是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一步步化为现实。

2023年也是在江苏代表团,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如何让馆藏文物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如何促进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近几年,南京在文化遗产利用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夜游名片夜瞻园演出上新升级,游客沉浸式参与戏曲演出,趣味互动;在科举博物馆,观众佩戴上MR智能讲解设备,就能跟随虚拟讲解员小状元,进行一次穿越古今的科举文化之旅;六朝博物馆打破国际、国内通行惯例,暑假期间推出周一不打烊举措,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我们将继续把文博工作和文旅融合统一起来,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传承:云程发轫青衿志

作为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也让我有些许担忧:当人们置身博物馆展厅,面对丰富多彩的展品,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展品、理解展览?如何让观众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也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与同事们多次商量讨论,最终决定通过志愿者讲解的方式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在六朝博物馆正式开馆之前的两个月,我们启动了志愿者招募活动。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志愿者们的报名热情非常高,在我们还没有确定正式办公地点时,就陆陆续续开始收到报名信件。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一百多名我们的首批志愿讲解员。在博物馆施工建设的同时,志愿者培训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邀请了考古专家、瓷器鉴定专家、礼仪专家等进行专业辅导。首批六朝青志愿者有很多依然在六朝博物馆服务,他们已经成为六朝馆的资深讲解人员。

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赓续?总书记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活跃在南京各个博物场馆里的小青莲”“小雨滴”“小红帆等红领巾讲解员们,正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守护国宝文物、宣传文化故事。专业的岗前培训,有助于小志愿者们深入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生动的讲解,也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家长和孩子们驻足聆听。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传承。当越来越多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认同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我们的瑰宝才能所托有人、代代相传。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张珊珊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