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5日,习近平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中专门提到方孝孺,对他的评价是“刚正不阿,以身殉国”。方孝孺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对后世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元至正十七年(1357),方孝孺出生在浙江宁海缑城里的一户书香仕宦之家。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定号洪武。在时局动荡中,方孝孺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自幼酷爱读书,终日与书本为伴。
方孝孺一生遭遇多次变故,经历十分坎坷。20岁不到,生母、继母、父亲先后离世,是方孝孺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洪武八年(1375),方孝孺遵照父亲的嘱托,投师宋濂门下,宋濂对方孝孺所作文论“一览辄奇之”,评价他“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绝续之寄,盛衰几微之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通晓。洪武十三年(1380),受胡惟庸案牵连,宋濂全家发配四川茂州,宋濂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在发配途中去世。恩师宋濂含冤逝去,是方孝孺人生中又一次重大打击。他不改志节,迎难而上。方孝孺曾两次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但均未启用。父亲死后,方家家境大不如前,甚至揭不开锅。为了宽慰家人,他还作了《寄贫》一诗,体现了他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精神。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六月初,方孝孺应召进京,以从九品的府学教授,先授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建文帝不仅读书每有疑问即召其讲解,国家大事也随时向他咨询。方孝孺辅佐年轻的建文帝实行新政,采取礼义教化、以德治国、放权朝臣、调整赋役等一系列措施,建文新政实行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建文四年(1402),朱棣命斩其十族。是年六月二十五日,在南京的聚宝门(今南京中华门)外,方孝孺慷慨赴死,临刑作《绝命词》。方孝孺九族,连同被诛的门生一族,共十族873人死于此案,他的门生廖镛、廖铭收葬方孝孺遗骸掩埋于聚宝外山上(今南京雨花台),学生王稌偷偷地收集方孝孺文章,编成《缑城集》,这才保留下他的大部分作品。
方孝孺书写了江浙文化中刚强勇猛的壮美篇章。台州人自古就以强硬著称于世,北宋时期被誉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的罗适不肯俯仰权贵,南宋时期以“孤忠抗大奸”的郑霖,宋元之际不肯归顺元朝举家隐居山村的史学家胡三省,都是这类代表人物。作为浙东学派的传人,方孝孺不仅一直“慨然以经世载物为心”,“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还注重对历史的研究探讨。他提出“正统一,变统三”以及虽得有天下亦不得继统的“正统论”。作为政治家,他深得皇帝倚重,广受社会拥护。作为思想家,他对仁政内涵、为政之道,都有独创性见解。作为学问家,他为文汪洋恣肆,直追韩愈、苏轼,书法、绘画都独具特色,名闻遐迩。他多次主持科举考试,弟子门生遍天下,忠贞不屈,影响了江南地区的士风、民风与学风。方孝孺认为得民心的政权、行仁政的政权就是正统,否则即使占有了天下也决不能视之为正统。也正是因坚持其所认同的历史之正,方孝孺不屈地向权势抗争,最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作者单位: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