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民导向 走实网上群众路线

发布时间:2024-04-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顾黎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网络时代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超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人民群众网络泛在成为常态,走实网上群众路线成为必修课,把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方法与互联网实际有机结合成为必答之题。海安市坚持为民导向,凝聚党建引领、机制引航、文明引路、服务引导的四引合力,全力走实网上群众路线,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建引领,汇智聚力同心圆

紧扣网络传播特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资源向网络集聚,打造党员干部联系群众、造福群众、引领群众的新空间。

全覆盖联系群众。实施党建+网格工程,创建海安市互联网行业党委,下设10个党支部,辐射235个村居,联动5000名网格员,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群众广泛参与的网络体系,确保网上群众路线全覆盖。定期召开市互联网行业党委会议,与15家自媒体签订行业惠民公约,常态化研究民生实事事项,开启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群众挂在心上新局面。

全领域造福群众。制定三级书记网上群众路线的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定期组织网民代表参观重大民生工程、调解民事纠纷、开展民意调查100多次,形成书记亲自抓、网民回头访闭环模式,全面畅通党心民心最后一米。发挥网信办+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自媒体三位一体效能,形成社情民意搜集、交办、督办、办结、建档五项闭环。

全天候引领群众。创建海纳e支部品牌,推动网络文明七彩套餐全天候配送,打造群众满意度高的网络空间。建立区镇党委+新媒体品牌,实施自媒体跟党走项目,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组织100多名党员网民业务培训,开展我为美丽海安代言等网络直播80多次,引领群众争当网络文明志愿者、城市治理排头兵、海安形象代言人。

机制引航,共建共享民心路

互联网是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网用网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增强知情权。召开网上新闻发布议题策划会,邀请网民参与拟定乡村旅游、民生热点等议题23项,开展梨花节、乡贤大会、房博会等网络新闻发布会14场,改变话语体系、创新表达方式、转换语言风格,增强新闻发布策划力、表达力、吸引力,让百姓愿听、想听、乐听。组织自媒体及网友代表参加文化强市若干意见、人才新政等政策解读,不断满足群众知情权。

实施净网群建机制,增强参与权。依托网信工作云平台,建立统一指挥+群体联动机制,培育网络青年思会成员80多人,吸引400多名网友,撰写网评文章4000多篇,引发热议10万多条,有效引领广大网民共护网络主阵地。团结网络大V、专家学者、志愿者和网民等组建海安市净网联盟,举办依法治网 清朗海安网络法治宣传活动,开设网络安全主题展,引导群众参与网络安全倡议书签名打卡、网安知识竞赛等,满足群众电信诈骗类型辨析、网络暴力防治、个人信息保护等网络普法需求。

建立网络问政机制,增强监督权。连续13年举办市领导网友见面会,现场回应社会保障、医患纠纷等网民关切,累计办结民生诉求3.2万多条,并在ee栏目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开通海安政风行风热线,联动市便民呼叫中心、民生热线、新媒110等平台,打造便捷通畅的民意诉求多车道,定期对答复部门解决问题情况进行网上满意度测评,确保民意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文明引路,畅通畅行连心桥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网络延伸是时代所需。发挥互联网主阵地作用,做优文明培育载体、深化文明创建内涵、创新文明实践方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同向同行的精神力量。

文明培育上云端。依托海安响理理论传播品牌,构建理论+阅读+云端模式,选聘100多名网上理论宣讲员、阅读推广人,在红色直播间”“板凳e课堂”“学而时习专栏发布暖心语、微镜头、短视频等理论学习节目40多个,在商超、银行、小区设置码上阅读学习二维码,开设空间课堂、指尖课堂、码上课堂。开设网络善行义举榜,建立道德模范等专栏,开展榜样短片、典型微视频线上展映,让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成为网络正能量。

文明创建到线上。制作海安市文明新风16系列宣传视频,开展我为文明创建献一计网络征文比赛,激发人人在创建、人人争贡献的网络活力。加大文明创建成果宣传,展播城市新旧面貌对比视频,播放文明出行、公园小憩、书苑怡情的城市幸福剪影,全景式展现文明创建的显著成效。建红黑榜,鼓励随手拍,实时褒扬文明、鞭挞陋习,放大文明创建利民、惠民、育民影响力。

文明实践进网络。建好网上道德讲堂,用好网评日历点单式开展网上道德讲堂活动110多场。举办网络文化节,开展文明海安幸福年网络春晚、唱支歌儿给党听网络歌会等,吸引12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开展网上四树五禁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说唱、快板、相声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阐释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的道理,弘扬文明新风。

服务引导,惠民利民直通车

做网上工作,既要键对键,更要面对面

推进民生实事,提升幸福感。打造网络文明十大民心工程,推动e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健康、社会救助等十大领域的应用,帮扶就业岗位800多个,提供法律援助50多次,开设线上健身课堂100多场,为民办实事2000多件。开通海安e科技热线,成立村播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寻味海安小程序,助销农产品800多吨,助农增收300多万元。在海安发布”“我的海安等平台,增设海心安民生服务直通车,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聚民智。

注重文化惠民,提升获得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云课堂、云剧场、云展览,组织非遗技法、诗歌朗诵、表演艺术等线上公益培训70多场。海安春晚连续3年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直播,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打造网络文学谷,培育青年网络作家20多名,目前30多部作品实现纸质出版,6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其中《朝阳警事》入选国家版本馆收藏。

精准志愿服务,提升归属感。推动网上志愿之城建设,培育网络志愿服务组织20多个,开展网络志愿活动300多场。实施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圆梦销单、网民评单五单工作法,为群众圆心愿4693个。其中,关爱宝红色手环志愿项目已为三高、空巢老人配备智能手环100多个,实现健康数据、地理坐标、紧急救助等时时在线。

(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