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视域下人文与科技如何实现交融互动

发布时间:2024-04-30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杨传明    

人文主导的科技与科技引领的人文交融互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旋律。2023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人文经济学追求的是以人文视角看待经济发展,主题内核聚焦于既要以人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又要以高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在酝酿发展中,为人文与科技交融互动赋予了新动力并提出了新要求。

就人类发展史而言,科学注重发现与探索,技术注重发明与应用,两者本质上均体现了人类运用理性思维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尝试。人文学则是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学问,蕴含着对人性的赞扬和人本的重视。由此可见,人文和科技自发端起就有着不同的精神气质,在沿着不同历史路径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学科范式和知识体系。18世纪科学革命发生后,人文与科技间矛盾渐露端倪。特别是19世纪以来,人文与科技被视作两个相互独立且存在对立的主体,彼此难以相互汲取合理性成分,对各自发展均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数字智能时代,各类学科发展日趋专业化、精细化且学科边界逐步模糊化,聚焦智力模仿和场景运用,借助不断涌现的新科技,创造出了更多虚实结合的新兴学科。空前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新兴学科既能更好地提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文学科数字化进程,深化了人文学科研究。与此同时,必须看到,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也将人与科技的关系带入了多元动态的博弈过程中,导致了诸如算法歧视、数据隐私、认知偏见、伦理危机、社交孤立等多种社会问题,进而对探寻人文和科技交融互动的实现路径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当前科技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人文与科技交融互动是一个典型的涉及多领域、多因素、多层面、多场景和多通路的复杂博弈问题,核心和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理论探索引导实践对接,借助人文及科技的互帮互助,有效实现人类认知的理性变革。为此,基于人文经济视域提出四条路径,以期对有效推进人文与科技深度交融互动提供参考。

转变认知观念领悟交融意义。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人文和科技相互排斥观念,在人文经济研究视域下,人文知识形态、思维方法和认知机制是科技发展的高层次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科技发展又强化了人本观念,为人文思辨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严密逻辑思维,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进,是交融渗透且无法割裂的二元实体。进一步而言,基于人文经济视域也可更好理解人文和科技交融互动的三个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促进创新性发展。科技是工具性的,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创新的动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外生性动力,而人文是本质性的,是科技创新及社会进步的内生性源泉,两者深度融合可以更好深化科技人性内涵并极大丰富人文精神的蕴藉。二是能更好促进人性化发展。科技发展可以有效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人文关怀则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与道德约束,两者交融互动既有利于更好关注人类的需求和情感,又有利于促进更多具备人文精神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的涌现。三是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科技和人文交融互动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人们更加合理地设计规划、构架塑造并引导把控未来社会的运行方式和演变状况,这样可以让人们提前谋划发展思路,为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迭代研究范式创新研究方法。人文和科技传统上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又多拘泥于本领域及相关学科,现有人文和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程度明显不足,无法有效满足融合创新的要求。而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为代表的创新成果在科学原理及技术路线上均存在高度吻合性,且均实现了为技术耦合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必将激发人文和科技领域旧有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的更新迭代。因此,要秉承人文经济学与时俱进、协同创新的理论品质,彻底打破学科壁垒,鼓励人文和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交叉跨学科沟通合作,尤其要结合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创建新的研究范式,携手解决既有存在问题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此外,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人本化等新型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如可引入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文学科议题,将人文学科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融入科技创新中,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嵌入伦理道德等人文因素,从而加深拓展对原有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解,更好预判和指导人文与科技的交融互动。

整合教育内容优化专业课程。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按照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整合教育内容、调整专业结构和优化课程设置,加速人文与科技交融互动。具体而言,在知识教育传授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思维方式和科技知识内容,让受教者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能提高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要基于人文经济学和大科学视野,调整更新优化传统学科,建立跨学科的专业和课程,以更好适应数智时代的新需求,如可在更大范围开设诸如科学发展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等课程模块,帮助受教者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人文和科技的关联关系和交互影响。充分运用数字智慧、虚实融合等新兴技术,通过构建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助力打造符合四新要求的交叉共用型实验室,设置更多人文和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项目,丰富学生个性化体验式选择,提升受教者知行合一能力,加快培育更多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加强学以致用提升保障力度。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人文经济学高度关注学以致用,强调文化对经济的能动性力量,重视科技及人文要素在经济实践中的作用。为此,要注重在实际应用中推动人文与科技交融互动,在利用新兴科技打造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注重在经济发展中引入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人文科技融合良性循环新生态,进而通过实践检验融合效果并修正提升。必须看到,相应政策引导是促进人文与科技有效交融互动的重要保障。要大力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工作,建立研究科技与人文融合创新的新型智库,引导政府或社会资金支持科技与人文交融互动研究项目,鼓励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在人文经济视域下深入讨论人文与科技关系,推动理论研究及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渠道,培养全社会的科技人文素养,提升全民对人文与科技交融互动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商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 念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